用新課標的理念解歷史材料解析題
2006-12-28 17:05:38中國高中生網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是高考歷史的三大題型之一,具有“靈活性高和區(qū)分度強”等特點。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濃而深受人們歡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將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相結合。一般由材料出處(多為文字材料)、題目(多為圖片材料)、提示語(多為表格、圖表材料)組成。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最能體現和落實新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 材料解析題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為文字型材料題、圖片型材料題、圖表型材料題、文字加圖片圖表等混合型材料題四類。從近三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來看,這種試題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勢 。可是考生們在這類試題上的分率低。因此,加強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特別是要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這種題型的解答,解答材料解析題實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閱讀。 在閱讀材料之前應先看設問,這樣做可以明白該題提問的角度、內容和解答要求。這樣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對題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閱讀,減少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提高解題效率。 閱讀材料,除了閱讀正文,對于說明性文字(材料出處、題目、提示語)也要認真閱讀,因為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考生可從中受到啟發(fā),收到"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其中的“出處”,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果不屬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閱讀時即可舍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 閱讀過程,要運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來閱讀歷史材料。中國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必須像語文課分析古文一樣,對每句話每個字詞都要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并挖掘其引申義,萬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 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關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下面各舉例說明。
1、文字型材料題的閱讀 例如: 斯大林在論述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時說:“資本主義國家,工業(yè)化通常是從輕工業(yè)開始,由于輕工業(yè)同重工業(yè)比較起來,需要的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獲得利潤也比較容易,所以在那里,輕工業(yè)成為工業(yè)化的頭一個對象,只有經過一個長時期,輕工業(yè)積累了利潤并把這些利潤集中于銀行,這才輪到重工業(yè),積累才開始逐漸轉到重工業(yè)中去,造成重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但這是一個需要數十年之久的長期過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zhàn)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yè)就無法保衛(wèi)家,所以必須趕快發(fā)展重工業(yè),如果這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 ――《斯大林選集》 斯大林的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分析,發(fā)現斯大林的第一句話也作了暗示: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是從輕工業(yè)開始。往下是講述其原因,最后才指出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建設要從重工業(yè)開始。這就是這段話的核心意思。如果學生不能把握馬斯大林這段話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相關的設問了。
2、圖片型材料題的閱讀 按照試題所選取的圖片性質來分,可以分為地圖類圖片題、照片類圖片題、拓片類圖片題、漫畫類圖片題等。無論哪種圖片題,解題時首先要立足圖片,高考的圖片型材料題所選取的圖片一般是教材上所沒有的新情景材料,所要求提煉的信息也都是圖片本身所攜帶的,因此立足圖片就成了解題的關鍵。在分析圖片時,應該從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兩個方面入手。認真觀察,注意與圖片相關的文字,運用所學知識來支撐和補充圖片,還要注意論從圖出。例如:2003年上海題。
3、圖表型材料題的閱讀 閱讀圖表型材料,要把握其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總體趨勢,重點要分析圖表所攜帶的有關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相關信息。
4、文字加圖片圖表等混合型材料題的閱讀 首先,要了解文字材料同圖片圖表材料之間的關系:一是互為補充關系,文字材料表述準確闡述深刻,圖片、圖表材料直觀明了。二是文字材料對圖片圖表材料進行注釋和說明。然后在所有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經獨立思考、分析,才能解答設問。
例如: (2002年歷史單科全國卷)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鮮戰(zhàn)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億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據《世界經濟統(tǒng)計簡編(1978)年》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間,美國工業(yè)生產平均增長3.8%,英、法、聯(lián)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 1951年―1977年,美國工業(yè)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lián)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
材料三 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 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注:+為順差,-為逆差 ――據《當代世界經濟概論》
材料四 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通過對材料一的閱讀,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通過材料二的閱讀,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國經濟沒有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其發(fā)展速度低于西歐、日本。通過材料三的閱讀,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留住美元。通過材料四的閱讀,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最后將四段材料提煉出來的有效信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本題的答案要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