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中小學生只為自己而活
2009-08-26 21:32:34本站原創(chuàng)
日前,天津市希望之星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天津市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等多家機構對天津市2萬名學生進行了有關成長方面的調查,調查顯示,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亟待提高,而且年齡越大越不會交往。天津市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的王虹翔教授指出,和朋友、家長溝通已成為孩子生活中的較大困難。
問題1年齡越大越不會交往
調查顯示,認為自己不會交往的孩子,在小學1-3年級占10%-30%,4-6年級占50%-80%,有一半孩子認為自己有溝通障礙。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越來越不會交往了呢?據了解,“年齡大、顧慮多”是主要原因。很多孩子反映,自己說出的一些話其實并無惡意,但對方會感到不高興,甚至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他們就不愿意和對方接觸、溝通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變得不愛交往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接觸就沒有麻煩”等想法對孩子影響很大。
現在很多孩子認為自己懂的道理很多,也不愿意聽別人的意見。同時,家長總是怕孩子吃虧,告訴孩子凡事要“留一手”,時間長了,孩子更不愿與人交流。對此,校方和家長都應該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告訴孩子與他人溝通的快樂,必要時要以身作則,消除孩子的心理芥蒂。
問題2九成孩子為自己而活
調查顯示,小學和中學中分別有98%和90%的孩子認為是“為自己而活”,F在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愈發(fā)強烈,不僅事必躬親,還總覺得為孩子考慮的不夠周到。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不認為自己也應該為這個家庭和周圍的人付出。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不為他人考慮,只為自己著想。至于有些行為、話語會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并不在孩子的考慮范圍內,他們也沒有這樣的意識。王虹翔告訴記者,調查中大多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對于這種現象,家長應該讓孩子干些活兒,來培養(yǎng)他們?yōu)閯e人服務的意識。“有的孩子都上大學了,交手機費還由父母代勞,這對他的日后成長很不利。”
問題3有時也想“教訓”父母
在調查中,認為“父母疼愛自己”和“想狠狠教訓一下父母”的小學生比例都達到9成,這是一組矛盾的數字嗎?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孩子都能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愛自己的,但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會和家長產生一些誤會,如果沒有及時化解這些誤會,孩子們就會形成一種怨恨。雖然孩子堅信父母對自己的愛不會改變,但由于他們的思想不夠成熟,還是希望“教訓”父母一下,達到心理上的某種宣泄。
王教授表示,孩子是愛父母的,也知道父母關心自己,但爸爸生氣就會打孩子,媽媽則經常嘮叨個沒完,時間長了,孩子對父母也會產生不滿。他們想“教訓”父母的方式,多是讓老師批評父母,或者讓家長丟些不太貴的東西。雖然這只是孩子的一種宣泄手段,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報復心理,以后對朋友、同事也會這樣,所以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多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