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逍遙的10所大學(組圖)
2009-08-31 09:05:25網絡資源
中國最逍遙的10所大學(組圖)
1、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每間學生宿舍平均住2.3人,堪稱全國大學之首,誰叫北語的外國學生與中國學生的比例為4比1呢?
北京語言大學創(chuàng)辦于1962年,當時校名為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1964年6月由國務院批準定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教育部(原國家教委)批準,正式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7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她是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同時對中國學生進行外語、漢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金融學教育,并承擔著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學師資以及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出國前的外語培訓工作。建校40多年來,已經為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培養(yǎng)了90000多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現在每年都有9000多名外國學生和4000余名中國學生在這里學習。
2、汕頭大學
汕頭大學 李嘉誠重金興建,雖然教學質量一般,但生活設施絕對一流,還是資本家懂得學生的疾苦啊。
汕頭大學是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廣東省屬綜合大學,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一直得到中央、廣東省和汕頭市的大力支持,得到著名愛國人士及國際企業(yè)家李嘉誠先生的鼎力資助。李先生累計為學校捐資己逾23億港元。學校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汕頭的北區(qū)。占地面積1.26平方公里,建筑總面積45.44萬平方米。校園依山傍水,建筑風格優(yōu)雅,被譽為“高校建筑之花”。汕大的發(fā)展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兩次親臨汕大視察,并給予鼓勵。為汕大辦學捐贈巨資的李嘉誠先生時時關心汕大,為汕大的發(fā)展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汕大人不負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和李嘉誠先生所望,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奠定了持續(xù)發(fā)展的良好基礎,營造了一個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良好環(huán)境。
3、深圳大學
深圳大學 環(huán)境很好,運動設施也好,飯菜也是香的,深圳真不愧是特區(qū)之首,辦的大學也處處體現了特區(qū)的風貌,據說是仿照香港科技大學建設的。
深圳大學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綜合性大學。1983年成立,當年建校,當年招生,被鄧小平同志稱為“深圳速度”。
學校坐落在南山后海灣,依山起伏,外海內湖,荔枝成林,花木繁榮,環(huán)境優(yōu)美。校園面積140萬平方米。
4、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全國率先興起公寓化管理,12個本科生共用一套大三居住房,可以沖涼、做飯與電玩,樓下就是餐廳和商場。
中山大學位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F有四個校區(qū),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qū)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qū)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qū)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qū)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qū)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辦 學 歷 史 及 優(yōu) 良 傳 統(tǒng)
中山大學是有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的名牌大學。1924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這所大學,親筆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的校訓。原校名為廣東大學,1926年,正式改名為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yī)、師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國家批準率先在華南地區(qū)設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撰寫了"發(fā)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辦好中山大學,作出更大貢獻"的題詞,進一步為辦學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yī)科大學合并,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教育部與廣東省在3年內投資12億人民幣,把新中山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高水平大學。
5、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 不僅風光秀麗,而且學生生活也悠閑自得,娛樂設施很多,像個療養(yǎng)院,聽說新校區(qū)在基礎設施上更上一層樓,不錯不錯。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chuàng)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chuàng)辦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qū)的 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現任校長為朱崇實教授,黨委書記為王豪杰教授。
85年來,學校秉承“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建校迄今,已先后為國家培養(yǎng)了14萬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50多人。
6、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在住宿條件在普遍不佳的北京高校中算是佼佼者,還有專門為北郵而建的示范郵電局也為其增加方便不少。
北京郵電大學是以信息科技為特色,工學門類為主體,工、管、文、理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創(chuàng)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郵電學院,是以天津大學電訊系、電話電報通訊和無線電通信廣播兩個專業(yè)及重慶大學電機系電話電報通訊專業(yè)為基礎組建的,是新中國第一所郵電高等學府,隸屬郵電部。
1959年和1960年北京電信學院及其附屬中技部、郵電科技大學先后并入北京郵電學院。1960年北京郵電學院被確定為全國64所重點院校之一。
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北京郵電學院"更名為"北京郵電大學",江澤民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
1998年北京郵電大學成為全國首批重點建設的61所"211工程"項目院校;
1999年定為全國開展遠程教育試點的四所院校之一;
2000年,全國院校調整后,直屬國家教育部管理。
7、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校園設施透出一種大氣,互聯網最早通到每一間宿舍,而且資源開發(fā)也是最好的,國家投大錢建設的名校沒有辜負期望。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8、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 華僑界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充分享受到了華僑的待遇,食堂的飯菜據說是全國最好吃的,價錢嘛就難說啦。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chuàng)辦的華僑學府,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遠傳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chuàng)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后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谷諔(zhàn)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9月 合并于復旦、上海交通等大學。1958年在廣州重建。
現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任學校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胡軍教授任校長。
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
2002年,學校通過“211工程”“十五”期間建設項目立項,確定以中國語言文學與海外華文教育、中外關系與華僑華人、產業(yè)經濟與金融經濟、企業(yè)管理理論與應用、生物科學技術與生物醫(yī)學工程、生殖科學與計劃生育6個學科為重點建設學科。
9、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 全國高校中最早實現201電話的,最早安裝有線電視和寬帶互聯網的,處處為學生考慮的做法值得稱道。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 1951年,經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 195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批指定為國家重點大學,也是我國首批進入“ 211工程”的院校之一。 2000年,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協議,天津大學成為國家在新世紀重點建設的若干所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之一。
天津大學校園占地面積 146.57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 1064148平方米。學校擁有總建筑面積為 25321平方米的兩座圖書館,藏書193.05萬冊。學,F有教職工 4400余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 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7人,長江學者18人,博士生導師 363人,碩士生導師965人,教授、副教授 1200余人。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 27000多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 9700余人。
10、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高校中最早實行后勤管理現代化的,食堂質量有口皆碑,就是擴招帶來的大量人口使學校面臨很大壓力。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創(chuàng)建于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yī)生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德文醫(y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 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1946年發(fā)展為以擁有理、工、醫(y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最大、專業(yè)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準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現“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6年并入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 2000年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同濟大學目前已是一所擁有理、工、醫(y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985”高水平大學行列。
同濟大學已建成的校園占地面積3700多畝,分五個校區(qū),四平路校區(qū)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滬西校區(qū)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滬北校區(qū)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滬東校區(qū)位于上海市武東路,新建設的嘉定校區(qū)位于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