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沈陽道古物市場開街 風頭壓過潘家園
2009-09-09 17:30:35網(wǎng)絡(luò)資源
前不久,在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馮驥才揭牌下,新沈陽道古物市場正式開街。大紅色的仿古門樓,古韻濃郁的街道,褐色的店鋪仿古門……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變遷,擁有著121家店鋪和600多個地攤的沈陽道古物市場正如同一艘乘風破浪的艇,在全國的古玩大潮中不斷前沖。
“先有天津沈陽道,后有北京潘家園”。乾隆年間宮中擺設(shè)的葫蘆瓶、曾經(jīng)拍出一千多萬高價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攜琴訪友大梅瓶,都出自這個古物市場里最具特色的地攤;馮驥才、馬未都,這些文化界收藏界的大腕早年間都是這個古物市場里“淘寶”“撿漏兒”的常客……近年來,“草根”味十足的沈陽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收藏愛好者慕名而來,并伴隨著全國范圍內(nèi)不斷升溫的收藏熱變得越來越熱。
每周四的大集,是沈陽道最熱鬧的時候。從凌晨三四點起,就有人在市場里擺開攤位,東北、山西、陜西、北京、山東……你能聽到操著各種口音的人在這里買賣東西。穿著舊褲子、背著又臟又大的書包的,八成是老淘客;背著挺新的書包、四處新鮮地看東西的,一準兒是慕名而來的游人;要是運氣好,也許還會瞧見郭德綱、楊少華這樣的大腕兒;在早些年,馮驥才、馬未都等人也都是這里的常客,而在那些看上去挺普通的面孔中,或許就有故宮博物院和全國各大博物館來的專家學者。
從舊物交換點到淘寶風水地
“20多年前,沈陽道還是一條普通的街道,狹窄的街道兩側(cè)是平房,誰也沒想到這條貌不驚人的街道會變成全國聞名的古物集散地。”沈陽道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街道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看到居民家中有很多閑置的物品,便嘗試著舉辦“舊物交易大會”,在哈密道42號(原四面鐘街道辦事處院內(nèi))每月進行一次舊物交換。此舉得到了居民的歡迎,附近的居民紛紛拿出家里用不著的舊東西到沈陽道交換,后來,由于規(guī)模不斷擴大,活動地點改到沈陽道,每半月組織一次。
為規(guī)范交易活動,1987年春天,沈陽道上建起了舊物市場,漸漸開始有人拿出家里傳下來的首飾、古董等來交換,一些獨具慧眼的收藏愛好者從“破爛”中撿到了寶貝,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沈陽道可以“淘到寶”“撿到漏兒”,后來全市乃至全國范圍內(nèi)的古玩玩家都慕名而來,沈陽道也就搖身一變,從自發(fā)的舊物交換場地變成了專門的古物交易場所,沈陽道古物市場自此正式形成。“當年的沈陽道古物市場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漂亮,最初這兒沒有店鋪,用四根鐵棍挑起一個頂棚就是攤位,后來和平區(qū)政府投資修建了店鋪和棚亭,市場逐漸變得規(guī)范了。”
“舊物交易大會”本不新鮮,各區(qū)都有,為何唯獨沈陽道發(fā)展成為古玩市場呢?據(jù)介紹,天津的收藏文化由來已久,在近百年前開始進入繁盛期。從沈陽道向西北走三個街口,走到鞍山道上,就能看到溥儀當年的舊居靜園與張園——沈陽道及其附近地區(qū)當年曾是租界,許多清朝的遺老遺少、民國年間的權(quán)貴都曾在此居住,其中包括小德張、張學良等人,許多顯要來津時,都曾攜帶珍玩。與此同時,天津本就不乏“八大家”這樣的富豪,家藏甚豐,且又出現(xiàn)過安麓村、周叔弢、張叔誠、汪士元等收藏大家,所以天津歷來“有東西”。天時、地利、“物和”,讓沈陽道及其附近早就具有了古玩交易的傳統(tǒng),早在民國年間,離沈陽道不遠的天祥商場中就不乏經(jīng)營古玩的商家,使這一帶成為古玩交易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