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緣何至死都沒稱帝?
2009-10-16 09:37:27網(wǎng)絡
【摘要】:曹操這樣一個具有超強政治野心的人,他對年幼的獻帝是不放在眼里的,動不動就去耀武揚威一番,而獻帝對曹操也是敢怒不敢言。曹操要廢掉獻帝是易如反掌,但他卻至死也未稱帝,為什么呢……
談起三國時期的曹操,可以說是沒有人不知道的。他自公元189年起兵,至公元220年病故,戎馬一生,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征戰(zhàn)成就了自己的輝煌,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漢朝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大權實際上由曹操獨攬,但曹操至死也沒有廢黜漢獻帝而自己稱帝,結合許多網(wǎng)友的觀點,我想對這曹操不稱帝談談自己的看法。
曹操實際上是想當皇帝的,曹操晚年高居魏王,獨攬朝政,而漢獻帝實際上以名存實亡,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個沒有用的皇帝和一個獨攬大權的魏王同時存在,你要說這個魏王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誰信呀!何況是曹操這樣一個具有超強政治野心的人,他對年幼的獻帝是不放在眼里的,動不動就去耀武揚威一番,而獻帝對曹操也是敢怒不敢言。曹操要廢掉獻帝是易如反掌,但他卻至死也未稱帝,為什么呢?
第一、出于全局戰(zhàn)略的考慮。曹操自公元196年開始擁立了漢獻帝,從此比其他諸侯多了一張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yōu)勢使他很快取得了軍事、人才、經濟等各方面的領先,因此在初期,有遠見的曹操是不會廢掉獻帝的。而到了后期,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天下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勢,此時曹操自立為皇帝似乎是可以的,其實不然,敏銳的曹操知道,漢朝雖然名存實亡,但獻帝的威望還在,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擁立漢獻帝會對吳、蜀有牽制作用,而一旦自己廢掉了獻帝,就會給他們起兵的借口,并且會使自己陷入政治上的被動。因此,當孫權上書稱臣,勸曹操稱帝時,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第二、鑒于袁術等人的前車之鑒。三國時期想打皇帝主意的人很多,但最后都身敗名裂,這對于曹操來說是前車之鑒。例如袁術在壽春自立為帝,卻遭到了天下共討,最終喪命。而在早年間,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杰,計劃廢掉漢靈帝,而改立合肥侯,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包括袁紹也曾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同樣得到失敗的結局。因此,曹操知道,當皇帝雖然是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卻也將自己至于“眾矢之的”的處境,有袁術這樣的前車之鑒,他自然會小心行事。
第三、維護自己的忠臣形象。在公元210年,漢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為魏國封國人口,曹操拒絕了,并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解釋自己無代漢之意,還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還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以標榜自己的忠臣之心。因此,曹操不可能出爾反爾廢掉漢獻帝,即使出于維護自己的歷史形象,他也會一直擁立漢獻帝的。
第四、為了穩(wěn)定本國的局勢。我們知道,在曹魏集團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fā)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后,向著名的謀士荀彧就死于曹操進位魏公的事情上,雖然漢朝將亡,但還有相當多的人是擁漢的,繼續(xù)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于安撫擁漢派,鞏固魏國內部,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曹操對此是不可能沒有考慮的。
因此,曹操雖然控制了漢朝政權,大權獨攬,卻始終維持著漢獻帝,沒有稱帝,直到他死后,曹丕當了皇帝,才追認他為“武帝”。曹操在陳群等人勸其稱帝時,曾經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這實際上也就說明了曹操的想法,雖然皇帝是傀儡,但他仍然要為國家的穩(wěn)定而充當“文王”,至于改朝換代的時期,他將前期工作都準備妥當,就交給后人去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