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學期期中考試1
來源:網絡 2009-10-28 01:45:43
高二政治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高二政治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凡是唯物主義都認為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協調下,各國科學家攜手奮戰(zhàn),他們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了"非典"病原體,并完成了對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序。但直到今天,人類仍然未能完全識破它的"廬山真面目"。據此回答2~3 題
2、科學家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了"非典"病原體,并完成了對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序。這一事實體現的哲理是
A、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B、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C、意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如實反映 D、自然界的存在和發(fā)展是客觀的
3、直到今天,人類仍然未能完全識破它的"廬山真面目"。這說明
①在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 ②任何意識都根源于物質
、垡庾R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④人們應不斷擴展和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4、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熱帶地區(qū)的一種青蛙,在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與其他生物"和平共處",但"入侵"夏威夷大島后卻打破了那里的生態(tài)平衡,可以說明這個事例的哲學道理是
①聯系是普遍的,因而具體事物在聯系系統(tǒng)中的作用是確定不變的
、诼撓凳瞧毡榈,但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特殊的可變的
③聯系是普遍的,因而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苈撓凳瞧毡榈,但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意識是在第一信號系統(tǒng)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基礎上產生的反映。第二信號系統(tǒng)是指( )
A.在具體事物的刺激下產生的反射
B.在語言刺激下產生的反射
C.在物質運動刺激下產生的反射
D.在物質和文字刺激下產生的反射
6、之所以說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是因為 ( )
、賹嵺`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
、趯嵺`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具有客觀性
③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④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7、恩格斯說:"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句話的寓意是 ( )
、偃魏问挛锒际乾F象和本質的統(tǒng)一體 ②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
、廴魏问挛锒际沁\動的 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8、下列成語中與"見微知著"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葉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觀天 D.管中窺豹
9、下列說法中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蘊含相同哲理的是
A.春江水暖鴨先知 B.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C.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種子
10、有一首《感謝傷害》的詩中寫道:"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意
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
化了你的雙腿;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這首詩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僖庾R對物質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勖苁瞧毡榇嬖诘蘑苊艿闹饕矫鏇Q定事物的性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專家分析,韓國文化能引起中國人的關注,首先是給了我們足夠的新鮮感,再深入說就是文化認同感.從韓國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很久以來被我們忽視了的純凈和溫暖,而且我國的儒家思想在現在的韓國依然保存很好,使我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上述分析從哲學上啟示我們
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 B.事物必須富有個性才會被欣賞
C.個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并通過共性表現出來 D.必須打破常規(guī),不斷創(chuàng)新
12、漫畫表明
對成功者的足跡,有人視為路標,有人視為框框。
A.前者是經驗主義,后者是教條主義
B.前者是教條主義,后者是經驗主義
C.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D.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導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13、下列與水有關的名句中蘊含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哲理的是
、贌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②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茫冖 。模佗
14、猶太人有句名言: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賣豆子的農民如果沒賣出豆子,可以加水讓它發(fā)芽,幾天后就可以賣豆芽;如果豆芽賣不動,干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如果豆苗賣不動,可以移植到花盒賣盆景;如果盆景賣不動,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幾個月后,它就會站出許多豆子。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視前進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機遇是必然的 D.要正視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
15、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從哲學上講,這是因為
A.整體離不開部分,但部分可以離開整體 B.部分高于整體,但也應服務于整體
C.部分對整體沒有太大的影響 D.整體處于統(tǒng)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
16、2006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紀念日。西藏作為西部開發(fā)的重點地區(qū)之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西藏的廣大干部群眾要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抓住機遇"的哲學理論根據是
A.有量變的發(fā)生,必有質變的結果
B.只有把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
C.事物的發(fā)展最終是通過質變來實現的
D.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必須先從量變開始
17、《勸學篇》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體現出的主要哲理是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
D、沒有質變就沒有事物性質的變化
18、"先進典型的經驗值得推廣,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這個看法
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懂得按規(guī)律辦事是成功的首提
C.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19、據報道,新疆草原牲畜超載率超過60%,局部地區(qū)甚至達到100%以上。由于超載,全區(qū)85%的天然草場出現退化。草原退化又導致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食物鏈結構發(fā)生變化。這個事實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做工作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B.必須樹立符合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價值觀
C.必須堅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D.必須弄清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
20、下列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的認識,正確的是( )
、賰r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把握這一特征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 ③把握這一特征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 ④為我們提供了一把認識一切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的鑰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不定項選擇題: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錯選、多選,該題不得分;少選且正確的得1分。
21、對于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下列觀點正確的有( )
A、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B、具體科學是哲學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
C、哲學則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D、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22、據統(tǒng)計,不少人在購買汽車后,十分在意給自己的汽車選中一個"靚"車牌號。不 少人特別忌諱"4444"這一類的號碼,而特別喜歡"8888"這一類的號碼。這種認識是( )
A無視聯系的客觀性,是毫無根據的猜測 B人們主觀臆斷的聯系
C全面地把握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D對聯系多樣性的科學認識
23、下列屬于自在事物的聯系的是( )
A水由氫離子和氧離子構成 B西氣東輸工程
C京珠高速公路 D食物鏈的聯系
24、下列說法蘊含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的有( )
A、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B、制天命而用之
C、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 D、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25、有一句古話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其中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B、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
C、事物發(fā)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 D、任何質變都是從量變開始的
26、世界上事物千差萬別的根據是
A、不同事物的矛盾都不相同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C、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特點
D、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27、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所謂"揚棄"就是
A、肯定與否定、克服與保留的統(tǒng)一
B、對舊事物的一切全盤否定
C、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
D、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
19、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正確認識是
A、改革是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動力 B、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C、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要求 D、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29、中共中央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的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從哲學上看,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 ( )
A.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B.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C.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 D.屬于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30、從哲學上看,之所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因為人民群眾
A、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B、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C、是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 D、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三、簡答題:(9分)
31、為了那些無助的貧困母親們,近年來王光美不顧年事已高,拖著病弱的身軀在北京和全國各地之間四處奔忙。她雖身為"幸福工程"組委會的主任,但她卻不拿組委會的一分錢工資,她笑稱自己是"幸福工程"的義務打工者。
這項工作對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來說有一定難度。一是年事已高,而且這又是一項毫無任何經驗的新工作,各方面都需要摸索;二是這項工程不由國家投資,全靠社會捐獻,而她這"一輩子不沾錢"的人又張不開口跟別人要錢。但她還是接了這個"差",原因很簡單,為老百姓解除貧困是她一生的追求。
結合價值觀談談是王光美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
四、辨析題(11分)
3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五、論述題
33、材料一:改革開放前,平均主義分配體制嚴重制約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針對這一狀況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針對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適時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給社會帶來更多的財富,從而為促進公平制造條件;公平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從而為提高效率奠定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縮小差距,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fā)展。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六、綜合探究題:本題19分。要求緊扣題意。結合情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展開探究和說明。
34、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要讓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前提是把對真理的追求作為創(chuàng)新的主要動機。只有永無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才不會急功近利,才有持續(xù)創(chuàng)新、不畏艱辛的動力。愛因斯坦說過,"在科學殿堂里有三種人:一種人為了謀取功利,另一種人為了滿足興趣,再一種人為了追求真理。天使要把前兩種人趕走,只留下第三種人"。
(1)從哲學上講,"天使""留下的第三種人"應該怎樣對待真理?
(2)從哲學上講,為什么"讓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3)結合你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舉例說明你打算怎樣"讓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3個以上)
高二政治答題卷
一、單項選擇題答題卡: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不定項選擇題答題卡: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三、簡答題:(20分)
31、
四、辨析題
32、
五、論述題
33、
六、綜合探究題:
34、(1)
。2)
。3)
參考答案
31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3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效率與公平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的。過分重視一方,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效率與公平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決可以為另一方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不能離開效率談公平,也不能離開公平談效率。②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特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針對效率與公平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③既要重視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34、⑴之所以要堅持"創(chuàng)新",是因為創(chuàng)新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革命批判精神的根本要求;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迎接未來科學技術挑戰(zhàn)的需要--科學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fā)展。(6分每點2分)
。2)創(chuàng)新精神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做到實事求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趨勢;(3分)發(fā)展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創(chuàng)新就是要站在上升的、前進的、發(fā)展的立場上,去促進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成長和壯大,實現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要敢于否定。(3分)但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過去的腐朽的東西,吸收和發(fā)揚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3分)
。3)三點創(chuàng)新得3分,1分為綜合評價分。
31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3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效率與公平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的。過分重視一方,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效率與公平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決可以為另一方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不能離開效率談公平,也不能離開公平談效率。②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特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針對效率與公平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③既要重視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34、⑴之所以要堅持"創(chuàng)新",是因為創(chuàng)新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革命批判精神的根本要求;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迎接未來科學技術挑戰(zhàn)的需要--科學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fā)展。(6分每點2分)
(2)創(chuàng)新精神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做到實事求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趨勢;(3分)發(fā)展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創(chuàng)新就是要站在上升的、前進的、發(fā)展的立場上,去促進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成長和壯大,實現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要敢于否定。(3分)但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過去的腐朽的東西,吸收和發(fā)揚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3分)
。3)三點創(chuàng)新得3分,1分為綜合評價分。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