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重慶高考:抗戰(zhàn)前落榜可試讀
2010-08-17 09:36:43高考網文章作者:湯寒鋒 姜瑩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接近尾聲,本期重慶珍檔回顧民國時期高考往事,看看歷史中的高考和如今有啥子紛歧樣。
抗戰(zhàn)前高考落榜可試讀
光緒二十八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學制頒布及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神州近代教育體制得到確立,高檔教育應運而生。
這一年往后,重慶近代高檔學校開始建立并初步發(fā)展,創(chuàng)辦了一批公私專門學堂,如公立法政專門學堂、仕宦法政學堂、重慶公立法政學堂等7所。
民國時期,重慶的高檔教育有所發(fā)展,改公立法政學堂為重慶公立法政學校,改川東公立法政學堂為川東法政學校,新建了重慶藝術專門學校和天健體育專門學校等。1925年,創(chuàng)辦了私立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同年,吳玉章等人創(chuàng)辦了中法大學。1929年,四川省政府創(chuàng)辦了省立重慶大學,隨后,四川省立村落建設學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接踵成立。
抗戰(zhàn)發(fā)作前,重慶高檔教育已初具規(guī)模,但當時能考入高校的學生,仍屬鳳毛麟角。比如省立重慶大學立校之初,僅招收到公文、理兩預科班各一班,到1932年,才創(chuàng)辦了本科,設文、理兩學院。
當時的高校都是獨自命題考試進行招生,招考規(guī)模比今天還廣泛。1936年,重慶藝術專門學校第七次招生簡則規(guī)定:凡男女生在舊的制度中學校、師范學;蛘吲c中級學校同等學力、有藝術至關程度者,可入各系,肄業(yè)、高小畢業(yè)者入普師科。而與其他藝術同等學級者,插進去本校各系班級肄業(yè)。除了招錄新生,還招收一班級和二班級插班生。
高考落榜者,另有另一條路步入大學。招生簡則中有條規(guī)定:凡有志入學而無至關資格者,及不愿受入學試驗的,可步入各系一班級,熬頭學期為試讀生,視成績合格,請求考試后轉為正式生,不過每級只以5人為限。
抗戰(zhàn)時高校云集重慶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往后,日寇大肆入侵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地區(qū)前后淪陷。同年冬,國國內行政事務的一部府遷渝,淪陷區(qū)高檔學校紛紛向西南地區(qū)轉移。
據(jù)現(xiàn)存質料統(tǒng)計,東部60所高校中的40所遷徙到重慶,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私立朝陽學院、私立華僑工商學院、陸軍大學、兵工學校等,形成為了各種形式、層次和專業(yè)的高檔教育體制。
抗戰(zhàn)期間,高考堅持進行。為了對內遷高校統(tǒng)一管理,當時的教育部別離制訂并發(fā)布了《國立各院校統(tǒng)一招生措施大綱》和《公立各院校統(tǒng)一招生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教育部統(tǒng)一招生、統(tǒng)一報考,錄取后統(tǒng)一分到各學校,考試科目、命題與評分兒尺度、錄取尺度等,全數(shù)統(tǒng)一訂立。
除了筆試,學生入學考試必須口試。口試是在新生入學前,由各系別離進行。
1941年往后,天下統(tǒng)一招生停止,各大學或者地區(qū)以獨自招生、聯(lián)合招生、委托招生、會考、學校升級聯(lián)合考試等措施進行招生。
1942年,重慶獨自進行了保送國立各院校新生考試,有52名各科學生應試,根據(jù)成績,別離選送至列國立院校。
僅有的三次統(tǒng)一高考
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多實行的是獨自招考。1938年~1940年,政府首次實施了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實施規(guī)模首要包括國、公立大學,私立高校與公立?茖W校不在其列。
1938年6月,政府首次社團統(tǒng)一高考,并在重慶等12個城市設立招生處,辦理新生報名、考試等事宜。
當時的會考定于9月1日至4日進行。筆試分文法商師范、工科、醫(yī)農3組?荚嚳颇繛楣、國文、英文、史地、數(shù)學5門,另任選理、化、生1門。
命題要求以高中課程尺度為限,以教育部核定的通用教科書為依據(jù),試題數(shù)目以一般考生能于規(guī)定時數(shù)內完卷者為準,不宜空泛或者偏重記憶;較難者與較易者約各占25%,難易適中者約占50%?谠嚕瑤煼渡诠P試同日進行,其他院系在筆試取錄后自行進行。
1939年,統(tǒng)一招考首次由當時的教育部統(tǒng)一命題。
1940年,針對前兩年會考的不足,教育部將姑且性的統(tǒng)一招生委員會改設為常設性機構,增強統(tǒng)一考試社團建設,改進填報志愿及錄取分發(fā)措施,考生志愿以學校和學院為單元,采用分組尺度制錄取學生。
熬頭組報考人次多而人員數(shù)額有限的法科,考分要求最高;第二、第三組招生人員數(shù)額多,報考學生少,適當降低考分要求。三組筆試科目一例定為8門,此中公民、國文、英文(或者德文)、有生命的物質4科三組均考,另4門選考。學生入學后由學校預先試分系,學年結束再考核其成績、志愿及各系容積,正式分系。
1941年,抗日戰(zhàn)役步入相持階段,高校統(tǒng)一招考被迫中止,獨自招考、聯(lián)合招考、委托招生、成績審查及保送免試5種招生體式格局,從此由各高校酌量采用,直到民國結束。
1952年新神州首次統(tǒng)一高考
1949年,新神州成立之初,各高檔學校仍然采取獨自招生。1950年開始,同一地區(qū)的高校進行聯(lián)合招生。
一直到1952年,新神州有了熬頭次天下統(tǒng)一高考,從此步入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錄取的高考時代。當年,重慶市有5000多名考生參加了熬頭次天下高考,那一年的作文標題問題是《記一件新人新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高考被廢除,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8年正式恢復天下高考。當年天下570萬人參加了高考,錄取了27萬人,錄取比例為27:1。
恢復高考32年以來,高考形式逐漸多樣化,也不再是獨木橋,已有超過100所高校小型試驗自主招生,學生的學校升級渠道更加富厚。
王德懿,女,1917年生,1936年高中畢業(yè),遠赴上海參加高考,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
高考歷史人士:王德懿
鹽號大小姐74年前赴上海高考
今年93歲的王德懿老人,1917年出生在王家沱,是當年享譽川東的萬茂正鹽號的大小姐。1936年7月,19歲的王德懿從四川省立女孩師范學校(今市29中)普高班畢業(yè),抱著實業(yè)救國的熱忱,她跟10多個同學一起登上民生輪,出夔門、過三峽,到十里洋場的上海修業(yè)。
“當時,重慶的大學很少,重慶大學創(chuàng)辦也沒幾年,好像只有兩3個專業(yè)。”王德懿說,高中畢業(yè),同學們個個熱忱澎湃,巴望走出四川低地,到大上海去考大學。那里的大學都是獨自招生。到了上海后,王德懿與同學們分頭報考本身向往的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圣約翰大學,包括上海周邊的南京金陵女孩大學、南通大學等都在上海招生。”王德懿說,她住在親戚家里,天天買報紙研究報考哪所大學。因為中學期間各科成績出格好,王德懿決議報考當時最出名氣的公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國文、算學、外語、理化、史地、公民、有生命的物質……”60多年已往,王德懿已記不清當年考了哪些科目,也記不恰當年的考試分數(shù),但仍扳著指頭數(shù)出了七八門考試學科。
“考了兩三天,中學學過的幾門學科好像都考了。”王德懿說,那時,考試沒有總分,也沒有錄取線,每門學科最高分數(shù)都是100分,只要考到60分就算及格,每門考試科目都及格,就有錄取資格?荚嚱Y束,沒有郵政快遞送錄取通知書,想懂得本身是否被錄取,只能去學?窗窕蛘邔ひ拡蠹埳系浅龅匿浫∶麊。
十幾天后,在交通大學門口的新生錄取榜上,王德懿激動地看到本身的名兒,她被交通大學錄取到管理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專業(yè),成為交通大學錄取的熬頭名重慶女生。
曹越華,男,1918年出生,1938年從求精中學畢業(yè),考入內遷重慶的復旦大學。
曹越華
書噴鼻子弟抗戰(zhàn)狼煙中高考
今年92歲的曹越華出生在四川省鄰水縣九龍場一個書噴鼻家世。因為爸爸在重慶做小學教員,曹越華12歲時來到重慶,就讀于川東師范附小,兩年后考上市立初級中學(現(xiàn)重慶一中),3年后又考上求精中學。
上初級中學時,曹越華遇到曾留英的英文教員曾璋魯,練就一口尺度的英語。上高中的求精中學,是一所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曹越華在此將外語練得很是流利。
1938年,抗日戰(zhàn)役烽煙正盛,復旦大學從上海遷到重慶,在戰(zhàn)火中接續(xù)堅持辦學。“當時,我恰恰高中畢業(yè),聽說復旦大學來到重慶,我就想去報考。”曹越華說,復旦大學剛到重慶時,暫住落腳在菜園壩,離求精中學很是近,于是,他跑去報了名。到參加入學考試時,復旦大學搬到北碚夏壩(今北碚區(qū)東陽鎮(zhèn))。在簡陋的教室里,曹越華參加了本身人的生活中的高考。
由于年月久遠,曹越華已記不起當時考了哪些學科。“只考了四五門吧,我覺得都比較簡單。”曹越華說,抗戰(zhàn)期間,東部沿海許多高校內遷到重慶,給重慶學生帶來了更多學校升級機會。曹越華還記得,當時,總共有幾百人前去考試。他說,戰(zhàn)役年月,能堅持上完高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有點本事的人,大部分都能被錄齲因為外語成績出格優(yōu)秀,曹越華被復旦大學錄取,在外國文學系主任伍蠡甫先生門下學習。他還記得,老師個個臺甫鼎鼎:文學概論教員是胡風,法語教員是徐悲鴻之妻、留學巴黎多年的蔣碧薇,英國詩劇文學教員則是曹禺。
大學最后一年,曹越華應征參加神州遠征軍,奔赴滇緬戰(zhàn)場抗日,成為遠征軍翻譯和教官,將所學呈獻給神州抗戰(zhàn)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