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陪讀當宿管 兒子爭氣上清華(圖)
2012-08-08 10:11:53山西晚報文章作者:胡麗娜
高考665分,被清華大學工程醫(yī)學與航空航天工程專業(yè)錄取,18歲的呂國棟沒有想象中的喜悅,反而看上去心事重重。7月23日,記者在忻州市忻州一中見到了他和他的母親趙福梅。位于學校男生宿舍樓五層的一間,就是母子倆臨時的家。趙福梅撩起紗簾,招呼人進屋。站在一旁的呂國棟,身形消瘦。一米六七的小伙,體重還不到五十公斤。
母親陪讀當宿管
呂國棟是忻州市定襄縣受祿鄉(xiāng)三家村人,初中以前,二三百人的村莊幾乎就是他的整個世界。父親呂建平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侍弄著家里的三四畝地,常年下來,落下腰腿疼的毛病。農閑時,就在村里打工,能掙錢就不怕苦,逮著活就干。
這幾年,呂建平的身體越來越差,腿疼得厲害。他不敢再出去打工,除了種地,就在家照顧呂國棟的姥姥。知道兒子考上清華,他大多數時候也只是沉默不語。母親趙福梅偶爾會下地,但更多時候,她要照顧國棟姐弟倆的生活。莊稼人靠天吃飯,一年下來,把糧食全賣了,呂家的毛收入也不過五六千元。
日子雖清貧,但兩個孩子都很懂事,這讓夫婦倆很欣慰。姐姐順利考上內蒙古大學,給國棟做了榜樣。中考那年,國棟以全縣第一的好成績考上高中。母親趙福梅一邊高興,一邊開始犯愁。
她擔心國棟的身體。“這個孩子從小體質就差,雖沒什么大病大痛,但小病一直不斷。”趙福梅回憶,國棟十二三歲之前,經常得背著他上醫(yī)院。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國棟的腿,“老喊疼,半夜老能疼到哭醒,可就是查不出原因。”
趙福梅放心不下,高一開學,國棟前腳出門,她后腳就跟去學校。但她跟兒子說,自己只是想來城里打工“見見世面”,順帶照顧他的一日三餐。其實十幾歲的國棟對母親的“目的”心知肚明。就這樣,母子倆一個三樓,一個五樓,在學校安了“家”。
宿舍樓是去年新建的,樓道里彌散著嗆人的油漆味。午后的屋子里,悶得人心慌。
宿管的工作看似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趙福梅每天5點鐘早早就起床,到晚上11點熄燈,才能休息。一個月600元,就是母子倆的伙食費。母子倆雖在同一棟樓,但很多時候一天都見不上一面。宿舍樓里有的孩子,因為內務做得不好而被趙福梅扣了分數,經常會把脾氣撒到她的身上;天冷的時候,她不得不用手擰干冷得刺骨的拖把。這些,她從沒和兒子提起過。
家境貧寒求學難
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趙福梅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她又因此常常自責,覺得呂國棟體質弱就是因為“吃得不好,營養(yǎng)跟不上”。
“我就不餓。”呂國棟經常拿這樣的理由來“搪塞”母親。學校的伙食雖然算不上貴,但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國棟常常把飯盒里的菜留給還沒下班的母親,借口說那些菜自己“不愛吃”。晚飯的一袋牛奶,差不多算是他一天里最有營養(yǎng)的一頓,但也僅此而已。呂國棟說,“喝了就睡,也就不知道餓了”。一旁的趙福梅聽了,掩著臉把頭側向一邊。
國棟至今清晰記得,十歲那年因猩紅熱發(fā)高燒,母親連夜背著他跑了十多里山路趕到醫(yī)院。他趴在母親肩上,冷得直發(fā)抖。“我當時就想,一定要爭氣,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讓媽媽過上好日子。”醫(yī)院的伙食貴,住院的四天時間里,母親把飯一口一口喂到自己嘴里,而她自己卻什么都沒舍得吃。挨到回家,趙福梅倒在床上,胃疼得半天沒起來。
八年過去了,每當倦怠迷惘的時候,這些深深印在國棟心里的場景,總會鞭策著他,讓他不敢停下來。說到這,國棟攥緊了拳頭,雙目炯炯有神。
學校知道國棟家里情況后,除了減免相應的學費,還為他申請了每年3000元的助學金。趙福梅把這筆錢收起來,全部用到孩子讀書上。每花一筆錢國棟都十分謹慎,高考前同學們買各種復習輔導資料,他總向同桌借著看。“不是必要的時候一般不買。”國棟說,“我看得快,兩三個晚上就能看完。”
國棟是典型的理科男,尤其喜歡化學。“只要一學化學就特別想鉆下去”。男孩的勤奮和努力,老師看在眼里。高二那年,老師推薦他參加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國棟高興得幾晚沒睡著?勺笏加蚁,他還是決定放棄。他明白,參加一次比賽的資料費、輔導費加起來,相當于自己和母親一個月的全部開銷。
知道他的情況后,同校的學長帶著復習資料主動找上門,抽自習時間給他補習。國棟很爭氣,拿了全省一等獎、國家二等獎。
只有說起兒子的成績,趙福梅才會褪去滿臉的愁云,她也一直都覺得兒子很聰明。但一旁的國棟卻謙虛地說,“腦子好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堅持。”三年高中,國棟的作息時間雷打不動。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學校的花園背誦,晚上11點半上床睡覺,用腦子過一遍當日所學,他一天不落。
“只給孩子攢下債”
“別人給孩子攢錢、攢房,我只給孩兒攢下債!”趙福梅坐在床邊,十指相扣放在腿上,臉垂得很低。為了供兩個孩子讀書,她和丈夫平日里省吃儉用,拼命干活兒也僅僅勉強維持生活。最讓兩人發(fā)愁的是每年開學,一下子拿不出姐弟倆幾千塊錢的學費,趙福梅逼丈夫出門借,也堅持要孩子念下去。她至今記得,唯一一次對國棟動粗,是因為逃學。
初一暑假,國棟從村里的小學到鎮(zhèn)里念中學,一下子沒能適應教學差異,他整個假期“撒了瘋地玩”。開學后老師檢查發(fā)現(xiàn),國棟的暑假作業(yè)一字沒動,當即打電話告訴了趙福梅。國棟中午沒敢回家,趙福梅找回來后,“拿起笤帚就打!”她心里有火,怨自己沒本事把孩子教好。“他站外面哭了一個晚上,打那之后就特別懂事。”高中學歷的趙福梅認定,窮人家的孩子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出人頭地。“我沒上過大學,他倆一定得上!”
堅定這個信念后,臉皮薄的趙福梅也出了門。東家三百,西家五百,一點一點拼湊,終于把兩個孩子送進學校,家里的饑荒也隨之越滾越大。
趙福梅把借的每一筆錢都記在本子上,現(xiàn)在已經有5萬多。“也許俺們這輩子是還不了了!”她回頭看一旁的呂國棟,男孩默不作聲。“那就只能留給他們了!”趙福梅很無奈地說,自己愧對這個孩子,相比于別人家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國棟太苦了。國棟緊接母親的話說,“我現(xiàn)在是條件差,很多時候需要別人幫助。可等我有能力的時候,我也一定會去幫別人!”
事實上,貧窮確實沒有把這個苦命的孩子壓倒。他憧憬著大學里的美好—“知識淵博的老師、友善的同學,還有階梯教室!”高考之后,他仍舊和媽媽住在學校,高三的學生開學早,趙福梅打算繼續(xù)干下去。“兩個大學生,往后的開銷更大!”趙福梅心里盤算著,孩子要走了,可學費還沒個著落。
懂事的國棟沒有閑著,他通過同學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給高一的孩子補課,“一個月能掙一千來塊錢,夠媽媽兩三個月的生活費了!”國棟想象著,一畢業(yè)就找份好工作,帶父母離開這里,給父母買套像樣的房子,他們再不用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