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優(yōu)秀作文: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2013-07-15 14:12:58蟬噪林俞靜,鳥鳴山更幽新浪博客
圣人之所以為圣,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們的界定往往會聯(lián)系到他們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構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堅韌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靈的微光。(成就的原因有二,本文側重“微光”。)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樣才能抓住微光,并將之擴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說過:“吾嘗終日而思”,但他腦中并沒有閃過微光,“不如須臾而學也”。的確,微光來自于自身。只有勤學,把腦中的空缺補滿,才可以等待那道靈光的出現(xiàn),許多世界重大發(fā)現(xiàn)都來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卻期。有如凱庫勒發(fā)現(xiàn)苯環(huán)結構,是在夢中,他夢見一條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來之后,他便寫下了化學史上的突破。人們驚嘆于他的幸運之時,卻忽視了他為之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沒有構成微光的物質,試問空想會有結果嗎?(論微光來自何方)
然而,如何將微光培養(yǎng)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將明月、美酒作為自己的朋友,以酒來觸發(fā)自己的靈感,并將其轉化為自己豪氣干云的萬古詩篇。無疑,他的詩歌點燃了一個時代。酒之于我們,象征著什么?是把靈感轉化為現(xiàn)實的勇氣。但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不敢與專家叫板?磥,我們的確錯了,錯的是把自己的點點星火抹殺在了搖籃里。(“酒”怎么就成了“培養(yǎng)微光”的動力?文字似乎漂亮,言之似乎成理,其實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著名探險家貝爾格雷爾斯曾說過:求生的關鍵在于不斷探尋,不能放棄希望。也許你會在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慨嘆如果當初自己再堅持一下,或許也可以寫出這么動人的生命樂章;也許你會在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時,感慨如果當初自己再堅持一下,或許也可以畫出這么動人的甜美微笑?墒沁@都只是也許,我們總是在把那些曾屬于我們的微光舍棄之后,才后知后覺地在某個天才身上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曾經(jīng)也是個天才。(這一段是呼應題目給出的材料)
如何在擁有微光之后將其擴大?當然還要有一個必要條件,那便是風。具體說來,是自然或是社會的環(huán)境。在文字獄橫行,或是焚書坑儒的意識形態(tài)下,即使出現(xiàn)了光,也會被那時代的陰影所籠罩。人們不愿,也不敢去點燃自己,照亮別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須先打破人們古老陳舊的意識與思想。(“微光”需要有好的環(huán)境,這一節(jié)頗有想法。單憑這一段,就足以給高分了。)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供給足夠的氧氣,數(shù)秒后便會自動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過的痕跡,但若細心加以保護,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初衷吧。(承上分析)
火苗雖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談。三毛說:我有一個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棄,是因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應該舍棄,是因為其雖微,卻有其潛質。沒有人可以斷定人生,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別舍棄了不該舍棄的,而導致不可逆轉的悔恨。別讓運勢、天氣成為自己的羈絆,勇敢地把微光展現(xiàn)出來吧,這才是一個凡人成為天才的原因。(這一段精彩)
【簡評】本文特點在層層推進,越寫越出彩。由荀子的勤學,到李白的勇氣,再到貝爾格雷爾斯的執(zhí)迷,然后推向社會環(huán)境,結尾處從正反兩方面收束上文。文章筆調(diào)靈活,氣韻流動,可見作者確是能文者。雖李白一節(jié)有些牽強,但無損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