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優(yōu)秀作文:讓微光永駐
2013-07-15 14:14:57蟬噪林俞靜,鳥鳴山更幽新浪博客
早年曾舉辦的一次畫展上,一位畫家站在一幅備受好評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當人們上前詢問緣由時,這位畫家答道:“這幅作品中的靈感曾經(jīng)我也有過,只是我當時將它舍棄沒有運用。”(開篇記故事,觀點即在其中?勺x。巧妙。下面可順著做文章。)
正如畫家一樣,許多人對腦海中閃過的微光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屬于自己的東西,從而將之舍棄,那就大錯特錯了!靈感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就像思想和機遇一樣,這些生命中的微光總是這樣,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把握并精心耕耘,從而讓微光永駐。ò盐、耕耘兩個詞是關鍵)
微光可以被分為三類。其一便是如同那畫家一般逝去且并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終付諸實現(xiàn)的;最后莫過于那被把握卻未實現(xiàn)的。既然微光是如此易碎且易逝,那我們要如何才能讓它停留,才能讓它散發(fā)無限的光芒呢?(說微光分三類,似不妥。應該是對待微光的三種態(tài)度。)
用善于把握的雙手,讓微光永駐。雖然微光是如此短暫,但只有把握了它,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綻放光芒。天才與凡人的區(qū)別就在微光閃過的一剎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奪目,而大多數(shù)人未抓住,所以他們碌碌無為。如果想讓人生得以升華,就要善于把握微光。(談兩種人的區(qū)別)
化學家李比希在檢驗一瓶工廠送來的試劑時,腦中閃過“這可能是個新元素”的靈感,但他未能把握住。最終,瑞士一個年輕的大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種新的元素,將其命名為碘。
一念之差的錯過,對于李比希而言是無可挽回的。生活中與靈感的錯失亦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想要獲得生命的價值與升華就需要有善于把握的雙手,讓細小的微光在心間永駐。(舉例說明)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讓微光永駐。微光乍現(xiàn),靈感涌起,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付諸作品。將靈感實現(xiàn)還需要我們付出汗水,讓微光停留,使其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萊妮·里芬施塔爾是德國納粹時期的一位女導演。撇開其政治背景及她為希特勒工作過的經(jīng)歷不談,萊妮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她在八十歲高齡時,突然有了進行水下拍攝的靈感,于是她隱瞞了二十歲去報考潛水執(zhí)照。其間發(fā)生了許多波折,萊妮險些因此喪命,然而她最終堅持了下來。大難不死的女藝術家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自己的靈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開熠熠。(大膽地舉例。不因事廢人?少F。)
但是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迷失于對名利的追逐而遺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從繁冗的工作中抬起自己的那顆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遺失在哪個角落了呢?
本雅明說:“靈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讓我們帶著那善于把握的雙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尋找那東逝的水,讓微光永駐心間。(lián)系當前的失落,頗有憂時情懷。)
【簡評】從一個小故事說起,隱含對“心靈微光”的理解,推出論點:“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把握并精心耕耘,從而讓微光永駐!”接著從“如何才能讓它停留”,“如何才能讓它散發(fā)無限的光芒”兩個方面進行論述。這就是“把握”和“耕耘”的內(nèi)涵,與之匹配的是李比希和萊妮·里芬施塔爾的事例。文章思路清晰,論述謹嚴。最后用“但是”筆鋒一轉(zhuǎn),直指現(xiàn)代社會浮躁的現(xiàn)實,給人啟迪。本雅明的名言總束全文,更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