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附中500名高中生學農體驗:農民有大智慧
2013-11-05 10:57:24信息時報
華師附中高二學生張?zhí)禊i拉著裝滿沙子的斗車趕回“家”,擦了擦頭上的汗,又把剛收割的80多斤的大米抬上三樓。長到17歲了,這個平時埋頭苦讀、到處參加全國比賽的廣州仔,還沒試過這么累。
10月27日至11月1日,華師附中高二級的500余學生來到清遠飛來峽華僑農場學農。華師附中校長朱子平說,與裝空調、吃圍餐的“學農基地”相比,他更樂意讓學生們來到真正的農村,感受農民身上的艱辛與大智慧。
割禾遇上蛇,幸得阿伯相救
在飛來峽較杯村,每兩位同學住在一位農戶家里。正值豐收季節(jié),割禾成了每家每戶的頭等大事。學生們勞動還不到半小時,剛舉起鐮刀的興奮勁就被滿頭大汗沖得無影無蹤。雖然已是深秋,廣東的太陽依然是火辣辣。腰間隱隱酸痛,一不留神,手臂上就被刮出一道道紅痕。
讓女生陳茵彤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碰到了蛇:“割禾的時候,突然一條蛇緩緩扭爬過來,嚇得我渾身哆嗦。幸虧阿伯及時發(fā)現(xiàn)了,掄起鋤頭就往蛇身上打,最后大力一甩,把蛇挑到林子里去了。”
面朝黃土背朝天,村民沒一會就能割完的地,四個中學生倒騰了兩天,終于收拾完。其中一個男生恨不得能有收割機幫忙:“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啊,收割機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
回饋農戶:為留守兒童上課
華師附中辦公室主任區(qū)競志介紹,較杯村男性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婦女、兒童和老人。廣州的學生來了,不少農戶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學生在農戶家里吃住,純樸的農民不愿收錢,但學校堅持讓孩子們繳伙食費。在村民的心里,有些東西比伙食費更重要,他們期望城里的學生可以在小學支教,給村里的留守娃娃們長長見識。
于是,華附每屆學農學生都會給孩子們上課。起初只是簡單的游戲和衛(wèi)生課,到后來的美術、音樂、體育,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一開始學生們把糖果、文具帶來吸引孩子,”朱子平說,“可我跟他們說,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走了之后,其他老師怎么跟孩子們上課呢?于是我們規(guī)定,報名支教的學生,全部都要接受師范培訓。”
為了回饋村民,從2011年起,華附建立了“扶助清遠農場小學獎教獎學基金”。每年利用學農學生的籌款以及雷鋒活動月的義賣所得,把1.5萬元款項資助給清遠小學的優(yōu)秀師生。近日,校長朱子平把這一筆基金頒發(fā)給了孩子們。
重點班尖子:農民有大智慧
張?zhí)禊i是華附的重點班尖子,盡管在學科比賽時鋒芒畢露,但此次務農,還是讓他體會到了不一樣的艱辛。他感嘆說:“農民不懂得表達,但是他們很能干。”
“農民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勞動技巧方面,他們比我們熟練得多了。我們鋪路時,把土倒在路的后方,結果還沒鋪完,路就全堵住了。阿伯告訴我們,要先把土堆放到路的前沿,才方便鋪下去”。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村里部分農民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有自來水,有洗衣機。張?zhí)禊i說,如果能早兩年來體驗,農民住的還是瓦房,會體驗更多。“現(xiàn)在沒這么艱苦了,我們得主動思考,怎樣才能多干點農活,學到更多”。
從廣州到清遠,短短兩小時的車程,一邊是高樓林立的城市,一邊是廣袤無垠的農村,幾天的學農在學生們的心中留下了震撼。過年過節(jié),總有一些曾在這里務農的學生,帶上爸媽,開著私家車,回到村子里看望農戶。村干部希望他們以后能幫助農村進一步發(fā)展:“每年有500多個學生來這里學農,如果有5個、10個學生能回到村里投資發(fā)展,我們村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