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怎么給自己印張國際名片
2014-05-12 11:55:18新聞晚報文章作者:周曄
□周曄
大學理應成為繁榮國際文化的“高地”。然而,近日遇到兩件小事,可窺到這一“高地”不無短板:一是美國普度大學的導師寫來郵件,指出筆者所在大學的英文版主頁查詢信息十分不便;二是校園偶遇兩位初學中文的土耳其留學生,由于校園地圖沒有英文版,找不到北。較之海外大學的國際文化氛圍和建設經(jīng)驗,筆者覺得:上海要在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中彰顯國際化特色,本地大學應成為這項工作的示范。
一是空間融合。限于有關管理法規(guī),中國大學還無法像美國大學那樣做到中外學生混合住宿。大學寢室是國際青年人敞開交流、相互理解最活躍的“細胞”,共同生活空間的融合,將大大帶動文體、社團活動中的中外文化接觸,而“害怕出事”的政策邏輯大大制約了國際學生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筆者建議在有條件的高校進行試點改革,逐步放開這一管制。
二是戰(zhàn)略布局。普度大學將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其具備跨文化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作為育人目標之一,推出一系列留學鼓勵政策,注重留學生來源國的均衡,確保多樣性;其次,大力建設黑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兩個 “文化實體”;再次,投入專項經(jīng)費設立大批外國客座講席,國際學者帶來的不僅是課程、項目還有文化、觀念和視野;設專門機構推行校園文化 “多元融合”,外國師生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方面也有專門的渠道和程序。
三是豐富載體。普度大學對其博物館、文藝演出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月月演、季季展更成為普度國際聲譽的名片。這些演出舞美倒不見得華麗,但內(nèi)容重在介紹各國的歷史與文化,留學生、外籍教師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正如農(nóng)歷春節(jié)華人學生會舉辦年貨市場,我在普度時,參加過泰國、南非、印度、日本等國節(jié)日的文藝晚會或文化展覽。
四是服務保障。普度大學在本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開設了世界文明與宗教模塊,共計十余門課程,還開設跨文化對話、跨種族溝通等選修課;在普度海外學院或姐妹學校修讀學分或各種形式的他國學習、實習經(jīng)歷,已納入全部學生的培養(yǎng)計劃中。普度積極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活動和比賽。在生活服務的細節(jié)上,考慮到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學生飲食習慣不同,食堂的每一菜式都標明食品成分……尊重多元、崇尚和諧蔚然成風。
世界一流大學是城市的耀眼名片。大學若能借鑒海外好的經(jīng)驗,在推動國際文化傳播、交流和發(fā)展上起到引領、輻射作用,是實現(xiàn)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履行大學使命的必然要求,并將大大助推上海彰顯“國際文化交融共進”這一都市文化特色。
(作者系高校管理人員)
其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