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首批異地高考生今日赴考 人數(shù)全國居首
2014-06-07 10:04:08大眾日報文章作者:王原 邵薇
6月7日,廣大考生走進高考考場,對十幾年的寒窗求學作一次總結。如今的高考,雖已不再是出人頭地的“獨木橋”,但仍牽動著近千萬家庭。
今年高考改革變化多,其中異地高考引人關注,山東省首批異地高考生也將赴考。去年,異地高考在12個省份艱難“破冰”,今年,這一改革擴大到包括山東在內的28個省份。這意味著,2014年成為異地高考普遍落地的一年。不過,落地才只是邁出了異地高考的第一步。
山東省異地生何以全國居首
在幾位同班同學踏上回鄉(xiāng)赴考路時,濟南市第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龍春霜決定留下來參加高考。
戶籍仍在廣西老家的龍春霜,初中一年級便來到濟南。初來濟南時,她說話同學都聽不懂,但經(jīng)過了數(shù)年的學習,龍春霜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可能再回原籍高考了。“從初一開始就在山東上學,對山東的考試題型、內容等有了一定的把握,回去雖然分數(shù)低一些,但那邊的教材跟這里不一樣,父母也不想讓我回去冒這個險。所以,還是選擇在濟南考。”她說。
在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今年高考外省戶籍學生有40多個,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選擇了在我省報名參加高考。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fā)布的數(shù)字顯示,今年,非山東戶籍在山東參加夏季高考的考生是9536人,居全國之首。而從全國看,今年報名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為5.6萬人,也就是說,山東異地高考生占了全國的1/6。
按說,像山東這樣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豐富、人口偏多的地區(qū),由于考分很高,異地高考生應該不會太多。但今年山東省出現(xiàn)的異地高考報名熱,讓相關部門也稍感意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首先,山東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外來人口相對較多,以及外省籍考生因為山東基礎教育水平較高前來求學等,是主要因素。
其次,相對寬松的報名政策,給更多外省籍考生打開了方便之門。按教育部“高考政策變化三年早知道”的要求,我省2012年即出臺規(guī)定,“凡在山東高中階段有三年完整學習經(jīng)歷且具有山東高中階段學籍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就地(所就學的高中段學校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這意味著,即使在高考報名前才取得山東高中學籍,也不影響在山東高考。相知其他一些省份,這一規(guī)定相對寬松,更不必說北上廣等超大城市。比如:河北規(guī)定,學生有兩年以上高中學籍,家長有《就業(yè)失業(yè)登記證》和居住證就可報名;上海規(guī)定,來滬人員須持《上海市居住證》、積分達到標準分值(120分)、父母連續(xù)持居住證3年及以上,且子女在滬高中畢業(yè)。
“遇冷后的回暖”
2013年,異地高考在湖北、江蘇等12個省份啟動。但當年異地考生報考并不踴躍,“破冰”之舉遇冷。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政策突然放開,沒有一定的緩沖期,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讀完初中之后就回到原籍讀書了。
“關注異地高考政策的效果,不能只看政策實施當年,而必須有3到6年的觀察時間。”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業(yè)認為,尤其像高考這種關系到孩子切身利益、未來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家長都很慎重,這種慎重表現(xiàn)在,沒有吃透政策、看到政策切實推行之前,不會讓孩子去冒風險。
2014年的情形也認證了這一點。今年,共有28個省份實施異地高考政策,比上年增加16個;5.6萬名學生報名參加,同比增長約11倍。數(shù)字的變化,被視為異地高考政策“遇冷后的回暖”。其中,湖北今年異地高考報名人數(shù)達2664人,比去年增加2445人,是去年的12倍;江蘇今年報名人數(shù)從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是去年的8倍。
為此,有人擔憂,山東相對寬松的異地高考政策,會否引來大量“高考移民”?
“把學籍掛在教育質量不高的地區(qū),或者掛在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再到基礎教育質量高的地區(qū)求學,高考時再回學籍所掛地區(qū)參加高考。這都是典型的高考移民。”劉志業(yè)認為,山東人口基數(shù)大,考生人數(shù)排在全國前列,山東的錄取分數(shù)一向也是比較高的,對那些希望通過高考移民來增加錄取機會的潛在考生群體,應該吸引力不大。”劉志業(yè)說。另外,外省考生加入山東高考后,山東考生上大學是否會受影響?山東的招生計劃會不會隨之增加?對此,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異地高考生對山東考生影響有限”,山東的招生計劃也基本不會因為異地高考進行變動。
異地高考向何處去
觀察各地異地高考方案可見,異地高考的實施條件和限定規(guī)則依然不盡相同、門檻仍然有高有低。如何解決部分地區(qū)門檻偏高的問題,實現(xiàn)異地高考和防止高考移民之間的平衡,考驗著異地高考能否走遠。
專家表示,放開異地高考是大勢所趨,但現(xiàn)階段方案必須既順應進城務工人員對子女教育這一重要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又要考慮到城市承載力,考慮到教育資源尤其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限的客觀現(xiàn)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高考實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由于高考錄取指標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開放異地高考,將使大城市、發(fā)達地區(qū)以至偏遠區(qū)域成為‘教育洼地’,在這一框架下異地高考的放開程度只能是有限的。”
特別是,自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考生只能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異地高考,被認為是政府推進教育公平的一大舉措。但也有人擔心,一旦打破戶籍限制,又可能帶來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
熊丙奇認為,從長遠來看,要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必須深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大學如果能面向全國,實行基于統(tǒng)一測試基礎的自主招生,考生完全自由報考,大學結合考生的統(tǒng)一測試成績、中學學業(yè)成績、大學面試考察、考生地區(qū)教育因素等綜合評價錄取,那么異地高考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