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到香港讀大學要過幾道關?(2)
2015-04-07 14:14:59新浪教育
過來人傳經(jīng):去香港讀大學要過這些“關”
克服孤獨感
畢然在2011年參加高考,大學第一年在北京大學委培,之后到港大讀書,中間去過英國劍橋和美國麻省理工等院校交流。這些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讓畢然深刻體驗到不同院校各有風格,若能與學生個性配合,有助學生個人發(fā)展。
“來港之后最難適應的是孤獨感,在這邊都是個體行動。”畢然說,在內地讀書你會分到一個班,幾十個同學一起生活和上課,一開始就會有一個穩(wěn)定的朋友圈。然而,港校采用學分制,沒有很強的班級概念,大家都按自己的時間表選課。為了克服孤獨感,畢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加入了校內和校外一些社團,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玩耍,逐漸紓緩學習上的壓力和生活上的孤獨。
曾經(jīng)在香港本科、碩士連讀的海倫對此也深有同感。香港高校的學習模式是“顛覆性”的,沒有集體、沒有班級,也沒有輔導員,這是一個獨立的、自主性很強的過程。沒人上課點名,沒人督促你自習,選的課不滿意兩周之內可以退掉。
看似輕松的節(jié)奏背后是隱形的壓力。閱讀、論文作業(yè)、小組活動、演講……都需要花大量的工夫,而且香港高校的老師非常嚴謹,決不允許弄虛作假。
闖過語言關
香港的生活語言是粵語,學習語言是英語,所以到香港上大學第一關就是“語言關”。能達到香港高校錄取分數(shù)線的同學,估計英語水平都會不錯,但要完全適應英語授課的新情況,至少要有一兩個月的適應期。
海倫建議,粵語的學習可以從粵語歌或者TVB的電視劇入手,先從帶字幕的開始,故事情節(jié)緊湊,靚男美女養(yǎng)眼,用不了多久就能聽個八九不離十,但真要張嘴說,還要下一番苦工夫。正在港大修讀土木工程/法律雙學位的吳霜對此也有一番體會。來自深圳的她并不會講粵語,能大概聽懂,但卻不會說。“開始真的張不開嘴。但我讀的專業(yè)比較多本地生,所以要被迫跟他們一起玩,廣東話也就學得很快。學會廣東話之后,生活的圈子一下寬廣了好多。”現(xiàn)在吳霜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香港的校園生活。
住宿與飲食
至于宿舍的安排,以港大為例,第一年入校的新生學校一般會安排宿舍,兩人一間,每年費用4000港元左右。從第二年開始,學校就不一定保證能有宿舍住。一般會幾個同學出來合租,費用雖然與宿舍不相上下,但需要找房、租房、討價還價。“很多時候上一屆的同學會直接轉給下一屆的同學,所以基本上不用擔心找不到房子。”畢然說。
來自北方城市的海倫對香港的飲食印象深刻。她說,學校里的飯菜還算豐富多樣,很多市場化的快餐品牌都已經(jīng)入駐校園。每一餐的費用大約20港元左右,校園里的西餐廳、咖啡廳稍貴一點。如果不想在食堂吃飯,宿舍里也可以做飯。
面試問題
擇優(yōu)錄取是香港各大學招生的大原則,但是一些在內地自主招生的港校會對考生進行面試,如香港科技大學由學院教授親自考核。他們會在小組面試過程中為考生作一次更全面的考核。面試題目沒有特定范圍,重點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溝通應對、領導才干、團隊精神等。根據(jù)往年經(jīng)驗,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大學面試都是采取開放式的小組討論,面試對話全用英文。
對此,學姐們紛紛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吳霜認為,最重要是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用害怕,同時要尊重其他人發(fā)言的權利。對于內地生普遍擔心的英語口語問題,她認為問題不大,因為一起參加面試的都是內地生,大家程度相若,負責主考的老師也理解,所以只要把想說的清楚表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