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風嚴謹 博學創(chuàng)新——記全國優(yōu)秀教師、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李哲英
2019-05-07 16:38:01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潛心教學 讓學生通過仿真結果看到電路功能
“大學要培養(yǎng)具有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教師首先必須具有知識和技術的應用能力。”李哲英認為,大學教師的教研工作要緊扣前沿。
在碩士研究生陳婷婷眼里,李哲英的教學方式非常西方化。他在強調一門課程的專業(yè)背景、基本概念的同時,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特別注意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的積累。
讀研期間,陳婷婷上過李老師主講的兩門課。“李老師采用英語授課方式,一堂大課下來,他一句中文都不講,鍛煉了學生對專業(yè)英語的把握能力;李老師教學另一大特色是借助各種EDA軟件對所講的電路或所設計的電路做現場仿真,讓學生通過仿真結果看到電路功能,用直觀的方法讓大家記住各種電路的功能和各類EDA工具的使用方法、適用領域等。”如今,陳婷婷已成為北京聯大的一名青年教師,她踐行并發(fā)展著李哲英的特色教學方式。
作為主管實驗室的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李哲英總結出“實踐、認識、應用”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教學方法,提出本科教學四年“技術培養(yǎng)不斷線”的教學計劃。他還首倡“實驗教學”概念,完善“實驗教學”理念,打破按課程或課群建設教學實驗室的傳統方法,提出“以技術體系為目標、以高職稱教師為核心”的教學實驗室建設方針,每個實驗室以一類工程技術為核心,從而為技術課程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李哲英重教研創(chuàng)新不重名利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師生。“2007年,我負責‘一種8-bit 單CPU 的SoC多功能評估系統’課題研發(fā),李老師自始至終把握研發(fā)方向,提出創(chuàng)新要點,但是在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填寫發(fā)明人時,他卻堅持不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青年教師許立群感慨地說。
對李哲英不是非常熟悉的師生,可能會有些“怕”他,這主要因為他在學術上要求嚴格,學生要想在他那里蒙混過關是不可能的。而他帶出來的研究生,很受社會歡迎。一位在李哲英眼里“比較差”的學生,畢業(yè)時,都有5家不錯的單位向她伸出橄欖枝。
愛心育人 為學生墊付出國留學全部費用
在學生的眼中,李哲英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既是嚴師,更是慈父。
“教風嚴謹、博學創(chuàng)新”,學生陸明文覺得,李哲英老師上課別具一番風格:他知識淵博,把各門課程知識點有機聯系起來。課堂上注重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制作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鼓勵學生多實踐,多動手,多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要鼓勵學生多動手,沒有燒過芯片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這是李哲英的一句“名言”。這句名言伴隨他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他培養(yǎng)出了很多理論基礎扎實、技術素質過硬、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學生。
在生活上,李哲英視學生為孩子,他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給了他們父親般的溫暖。
現在瑞典讀博士的阮孝莉,是李哲英帶的得意門生之一。阮孝莉說,李哲英擔心她吃不好,就叮囑學姐把每月的補助打到飯卡里。
研二結束時,找工作的壓力難以避免。阮孝莉曾一度覺得郁悶與困惑。“一個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尊敬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李哲英引用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過的一句話,幫她解除了這個困惑。
家境困難學生更需要愛撫。李哲英在他們急需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曾經有一個家境貧寒而又勤奮好學的學生,為出國深造學費沒著落而發(fā)愁。了解情況后,李哲英掏出自己的工資,為這位學生墊付了出國留學的全部費用,幫助他完成遠赴海外的學業(yè)。資助貧困生出國深造,這是李哲英的家常便飯。目前,他已資助了4位貧困生出國深造。
身為2009年“全國優(yōu)秀教師”的李哲英,堅守創(chuàng)造世界與創(chuàng)造價值兩大人生理念,精心育人,誨人不倦。1983年以來,他指導本科生、研究生1500余人。
專心科研 給學生樹立“超級敬業(yè)”教師形象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IEEE會員、鐵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DSP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一系列榮譽,得益于李哲英長期專心科研,團結協作取得的佳績。
在師生眼中,李哲英對科研全身心投入,工作“超級敬業(yè)”。
“老師是個工作‘狂人’,無論是法定假日還是寒暑假,除了外出開會或者身體不適,他基本都在辦公室工作。每天大約工作14小時,經常是我們沒到,他已到了,我們下班了,他還在工作。”陳婷婷說,李哲英工作起來廢寢忘食是常事,等他想起來吃飯時已過了飯點幾個小時。
作為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帶頭人,李哲英主持了教育部科技重點研究項目“網絡化”、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專用DSP器件研究”、橫向課題“綜合數字實驗系統研究”、“SoC技術研究”、橫向課題“300MHz低功耗ADC集成電路設計”等。
一直以來,李哲英將實踐應用看作科研目標和方向。作為北京市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李哲英還主持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遠程電工電子實驗系統、北聯大-臺灣掌宇公司新技術聯合研發(fā)中心,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微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并與北京計算機一廠凱虹技術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成立了“北方通用電子儀器研發(fā)基地”。
辛勤的勞動為李哲英教授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他帶領北京聯合大學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在2006年完成了多種處理器綜合系統的研制工作,并獲得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轉化80萬元資助,實現了產學研相結合,已由臺灣公司批量生產。2007年和2008年,他還分別完成了200MHzADC和數模混合SoC的設計、流片和測試。這是北京聯合大學的標志性成果,標志著該校已完全掌握了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并具備了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培養(yǎng)能力。去年,他的實驗室還獲得了北京市教委科技強教計劃2009—2011首批高層次人才資助,資助金額為300萬元。
為了更好地完成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李哲英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級、教育部、鐵道部、北京市的教改項目,出版了有關電子技術方面的專著和教材近3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