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高三 師愛無痕——記北京市第四聾人學校高三班主任唐萬潔和
2019-05-07 15:22:03網(wǎng)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wǎng)整理
聾生考大學難嗎?他們的高三緊張嗎?帶聾生高考的高三老師辛苦嗎?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北京市第四聾人學校——北京唯一一所聾人高中的高三教室。寬敞的教室里擺著10張課桌,課桌上不像普通高三班那樣摞著高高的復習資料。老師一邊大聲講課,一邊打著“流利”的手語,10名學生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老師。憑著第一印象,不了解特殊教育的人可能會覺得,這里高三的氣氛好輕松啊!然而,當我們走近唐萬潔和王楠兩位高三班主任時,才發(fā)現(xiàn)聾校教師的工作確實與眾不同,他們付出的更多。
個性學生,個性教育
聾校的班級很小,一般都是10人左右,最大的班也不超過15人。然而,這10個學生卻是“十人十面”,各有不同,而且差異懸殊。王楠這學期帶的班號稱最復雜的一個班,一半學生曾經(jīng)在普通學校中隨班就讀。他們有的在初中轉(zhuǎn)入聾校,有的是中考時轉(zhuǎn)入的。他們能聽到一部分聲音,到了聾校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把自己當作集體的一分子。
小雨就是明顯一例。她轉(zhuǎn)學后一直不能融入集體,特立獨行。由于家長很嬌慣,小雨還養(yǎng)成了“大脾氣”。有一次,因為天氣冷,小雨就不來上課了,給王老師發(fā)了一條短信:“天冷,出不去,請假。”連老師的稱呼也省了。
王老師反復給家長打電話,讓小雨來上課,但是家長也拿女兒沒辦法。等小雨來學校時,王老師特地跟她進行了長談,希望她懂得尊重包括老師在內(nèi)的每一個人。漸漸地,小雨的短信中先有了“老師”,后有了“您”,又有了“謝謝”。
“在普通高中,老師可以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幾類,再因材施教。聾生的人數(shù)雖然少,但是10個學生就是10類。”已經(jīng)是第三次帶高三的唐老師感觸更深。“每個學生致聾的時間不一樣。接受沒接受語音訓練,接受語音訓練的早晚,是否佩戴人工耳蝸,都會對他們的性格產(chǎn)生很大影響。有的家里生了二胎,有的家中特別貧困,有的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有的家長徹底放棄孩子……這使得原本就有身體殘障的學生在心理上更敏感,或者更偏執(zhí)。”學生之間差別很大,老師必須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班主任老師要對每名學生進行家訪。
為了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唐老師自創(chuàng)了午飯后談話半小時制度。她制作了談話時間表,中午12點半到下午1點,輪流與學生談心半小時。男生小楠特別抵觸談話,老師請也不來,即使來了也什么都不說。后來,唐老師給小楠寫了一封信,沒想到他居然回信了。從此以后,師生之間的談話改成了筆談,效果很好。學生小東特別愛找老師談話,有時還打小報告。同學們不喜歡他。唐老師教育小東,背后說人壞話不好,老師不喜歡聽,同學們也不喜歡。
特殊高考,特殊備考
聾生高考采取單考單招制度。學生到報考的高校進行文化課考試和專業(yè)課加試。北京、天津、長春都有招收聾生的特教學院,考試由學校自主命題。學生可以報考多所高校,自由度很高。但是對于他們的高三老師來說,這也是一件難事。
這些年,社會對普通高考的研究很深入,各種材料一應俱全,但是對殘疾人單考單招的研究卻相去甚遠,老師要自己摸索各學校的命題規(guī)律。
聾生平時主要靠眼睛來接收信息,特別容易疲憊,需要經(jīng)常休息。聾校的老師不能用題海戰(zhàn)術(shù)來應對高三,而要更細致地備課,提高教學效率,三道題能解決的內(nèi)容絕不用第四道題。
雖說班里只有10人,成績卻是10個樣。老師講得快了慢了,都有人不滿意。針對這種情況,唐老師曾經(jīng)跟另一位老師嘗試過出ABC 3份卷子,試題難度依次遞減,分給班里同學做。講解試題時,兩位老師打破班級界限,把做相同試題的學生湊到一起講解,提高效率。這招效果不錯,很多原來做C卷的同學最后可以做A卷了。
聾生與普通高三生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他們的考試經(jīng)驗少。一般來說,考生高考前要經(jīng)過小升初和中考,大部分都是久經(jīng)“考”驗。但是聾生的高考是人生第一次大考,到了高三突然緊張起來,很多人受不了。
小芳還沒上高三就緊張得要命。王老師同她談心,她嚇得只擺手:“老師,我考不上。我明年復習,再考一年保證行。”王老師反復開導:“學校連續(xù)幾年高考錄取率都是百分之百,只要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走,最后大家都能上大學。你也沒問題。”小芳還是不能釋然。王老師特地坐了3小時的公交車,到了位于通州區(qū)東部的小芳家。通過家訪,王老師發(fā)現(xiàn),小芳的緊張情緒與家庭有很大關(guān)系。媽媽總是省吃儉用攢錢給小芳上學。小芳覺得考不上大學對不起媽媽,所以特別緊張。王老師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小芳的心態(tài)漸漸好起來了。
亦師亦友,亦父亦母
聾生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孩子們從老師這里得到彌補。聾生有的住校,有的走讀,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戀校。90%以上的聾生父母不會打手語,也不讓孩子在家里用手語。還有的家長對孩子“零期望”,送到聾校,就是讓老師看著孩子,上不上大學無所謂,只要別惹事就行。會手語、懂得他們心思的老師成了他們的知心人。
作為班主任,唐萬潔和王楠帶學生看病是常事,以至于附近人民醫(yī)院的掛號大夫?qū)λ麄兌己苁。學生早戀、同學矛盾都要他們來一一化解。除了教好課,他們還要全方位保護學生。
唐萬潔自己沒有小孩,愛人在外地,自稱“無家無業(yè)”,一天到晚把精力放到學生身上。王楠孩子不到三歲,正是家事最累的時候,可是她卻跟其他老師一樣,每天早來晚走。
在聾校工作的老師們因此與學生結(jié)成了不同尋常的師生關(guān)系:亦師亦友,亦父亦母。今年教師節(jié),唐萬潔收到一位多年前學生家長的短信,匯報孩子在大學里很優(yōu)秀,還入了黨,今年畢業(yè)后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家長和學生不忘師恩,用短信傳達感激之情。對著這短短的幾行字,唐老師激動地說,所有的付出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