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石鐘山記》 1(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4-10-10 15:33:55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jù)。
5、酈道元、李渤、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chǎn)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發(fā)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6、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傳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體指什么?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類人。
8、.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附:板書設計
(議論)質疑前人----提出問題
↓↓↓
。ㄓ洈ⅲ┮褂尾煲----解決問題
↓↓↓
。ㄗh論)結論釋疑----抒發(fā)感想
五.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
內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構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石鐘山記》教案)
今日話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1、一個歷史疑案
2、在我們江西的湖口,鄱陽湖入長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鐘山,山的面積并不大,還不足1平方公里,絕對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說是交通方便,風景幽美,也不至于成為人們紛紛前往的旅游勝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聲名鵲起,名滿天下的呢?其實這與它的名字有關。
石鐘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北魏的酈道元以為山的下部臨水處有許多縫隙和洞*,當水位處在一定的高度時,又有適當?shù)娘L力和相應的風向,此山就會發(fā)出敲鐘一樣的聲音。而唐代的李渤卻認為山上的石頭在被敲打時會發(fā)出聲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種說法涉及到溶洞地區(qū)的一些地理知識,大家在初中時學過化學,因為碳酸鹽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鐘乳、石筍、石柱等,這些巖石被敲打時是會發(fā)出清越的聲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這一觀點。讓我們先來熟悉下這些內容。
查找課文內容: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在蘇東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樣敘述的?
學生找到: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得雙石于潭上,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蘇東坡的說法吧。
3、蘇東坡的疑問
針對酈道元的說法,蘇東坡質疑的是什么?
學生找到課文:“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針對李渤的觀點,蘇東坡又提出了什么疑問?
學生找到課文: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看來,我們還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證據(jù),然后才能發(fā)表見解。還是讓我們與蘇東坡一起去做一次實地考察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4、一次偶然的機會
蘇東坡畢竟不是學地質的,他來到石鐘山只不過是路過。請大家找出是什么時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鐘山。
學生找到課文:“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5、蘇東坡的觀點
A、此山得名還是與聲音有關
第一種聲音:學生找出為“噌吰如鐘鼓不絕”,且指出其發(fā)聲位置為山下。
第二種聲音:學生找到“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且指出其聲音發(fā)自兩山之間擋在中流的大石中。
這里有一個理解上的難點,那就是石鐘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處,教師必須向學生講清楚石鐘山分為上鐘山和下鐘山,上鐘山在南邊,濱臨鄱陽湖,面積為0。34平方公里,下鐘山在北邊,濱臨長江,面積為0。2平方公里。而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兩山之間湖水涌入長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況,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這是因為長江上游冰雪溶化,長江水位猛長,下游無法排瀉洶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據(jù)這些情況,我們來分析蘇東坡當時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漲之時,所以風與水相吞吐發(fā)出洪亮的聲音,是完全實際的情況。而且,夏季水急且洶涌,江水灌入湖中,則必定使兩山之間的大石發(fā)出巨響,這分別就是“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
B、命名與聲音有關,也與史料有關
先讓學生找出兩種聲音與什么發(fā)出的聲音有關,學生應該找到“汝識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這里涉及到《國語》與《左傳》的一些記載。問題是山的命名與“鐘”字有關,“鐘”在古代就是樂器,代表例子有編鐘。那么,此山的名字當是取山之發(fā)音如樂器之美妙。
6、蘇東坡夜泊絕壁之下的情景描寫有什么作用?
讓學生找出陰森恐怖的景物描寫,學生當能找到“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就說明到絕壁之下是要膽量和勇氣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說明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蘇東坡的感慨
正因為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蘇東坡感慨良多。無論是魚工水師還是士大夫,或者像酈道元一樣的學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這其中,為根本的條件還是要親自考察,所以,蘇東坡不無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絕壁之下而得意,也因為得意而“嘆酈元這簡,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調查為他自己贏得了評說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們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8、附言:蘇東坡的不足
蘇東坡自己能夠實地考察這是好事,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不該自以為是,理更不該嘲笑別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觀點也未必就是絕對正確的。事實上,石鐘山的得名還與它的形狀有關,歷來就有兩派觀點,即“主聲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認為枯水季節(jié)山下有洞,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深不可盡,都是事實,山如覆鐘,所以,這也是得名的原因。
9、總結:本課的講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語言和相關知識,希望各位學生課后反復誦讀。
10、作業(yè),學生準備,下一節(jié)課討論。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