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口、文化與發(fā)展 6
來源:高考網 2009-08-13 11:33:04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輪單元復習
人口、文化與發(fā)展
一基本點
。ㄒ唬┤丝
1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會范圍內人群的總體,是社會生產的基礎和主體。社會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兩個方面。物質資料再生產是人口再生產的基礎,人口再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
2人口的分布與增長:①人口算術密度=人口數(shù)/總面積,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數(shù)/耕地面積
、谌丝谠鲩L率=(現(xiàn)有人口-原有人口)/原有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機械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注:出生率=年出生人數(shù)/年平均人數(shù),其余指標類似,單位通常為‰)。一般情況下,人口增長率指的是自然增長率。發(fā)達國家自然增長率一般低于10‰(平均為5‰,我國1998年人口增長率首次低于10‰),發(fā)展中國家平均為21‰,以非洲最高,拉美居次。生育率=出生人數(shù)/育齡婦女(15-49歲女性)數(shù),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對一個社會來說,總和生育率為2.1時,才能維持人口更替水平(零增長)。很多國家生育率持續(xù)降低,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3人口移動(遷移、流動):①人口遷移指居住地永久性或長期的改變。國內人口遷移最主要的形式是由于城市化而導致的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以及由于國土開發(fā)、新興地區(qū)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人口遷移(如美國人口向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遷移,俄羅斯人口向東部西伯利亞的遷移,等等);近代國際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于全球殖民主義的擴張,人口大量由舊大陸(歐、亞、非)涌向新大陸(南北美洲、澳洲),中國則有大量華人遷到東南亞(下南洋)。二戰(zhàn)后,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人口主要由發(fā)展中國家遷入發(fā)達國家。②人口流動指居住地處于不斷變動過程中,只是暫時在某地居留。國際人口流動主要形式為勞務輸出,西歐、北歐、中東地區(qū)是主要的勞工輸入地,發(fā)達國家也輸出高級技術人員承包各種工程。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務輸出的潛力很大。我國的人口遷移與流動(見教材,重點掌握)。國內新的經濟格局的形成和重心的轉移是勞動力轉移的客觀因素(經濟發(fā)展和收入的差距),耕地減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力過剩是民工潮的內在因素,戶籍政策的松動提供了契機。流動人口為遷入城市與地區(qū)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促進了產業(yè)結構調整、加快了城鎮(zhèn)化步伐,當然流動人口對城市化也有負面影響(環(huán)境、交通、居住、就業(yè)、治安)
下載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49628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