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成為好家長的“十大習慣”
2009-12-11 09:38:42高考網(wǎng)
一、終身學習與孩子一道成長習慣。
如何在嬰幼兒期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高智商、在少兒期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高情商需要學習;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成長中的問題,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也需要學習。
父母需要學習,孩子也需要學習。親子之間需要共同學習,相互學習。
因此,要積極參加家長學校,訂閱一些家教刊物和書籍,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著名教育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不可返工的教育”中,當然要學習在前,思考再教!
二、真愛和嚴格相結合的習慣。
愛是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的“給予、關心、負責、尊重、了解和公正。”
真愛是與法律,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一致的愛。所以愛賭博,為朋友兩肋插刀不問是非,不是真愛。溺愛也不是真愛。
溺愛是過分的愛,即嬌寵、姑息、遷就、縱容。溺愛使孩子變懶、變?nèi)酢⒆兯、變得冷酷無情。最嚴重的可以毀掉孩子。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所謂‘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fā)展,而不求私人之利。”
尊重少年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四大權: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孩子的其他權利,如姓名權、健康權、醫(yī)療保健權、受父母照料權、隱私權、娛樂權、閑暇權、表達權……等,也應得到尊重。
嚴格,就是符合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孩子承諾的事,就要堅決做到,有始有終,養(yǎng)成習慣,形成素質(zhì)。決不言而不行,半途而廢。
當前,家庭中許多問題,多半是了解和尊重孩子不夠、不當造成的。
三、言教、身教、心教相結合的習慣。
言教就是通過有根有據(jù)有情的道理對孩子進行教育,包括適當?shù)呐u。
但孩子對父母的說服教育并不十分重視,因而要進行身教。
身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起到表率作用,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但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身教不買帳,甚至諷刺父母“裝腔作勢”,“不合時宜”,因而要進行“心教”。
心教一是要心通,心通則意到,意到則情合。情合則父母的教育易為孩子接受。
心教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EQ)。
心教的前提是尊重、理解、信任、關心孩子。
心教的目的是圍繞著習慣(包括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落實到行為,目標是良好的素質(zhì)。
什么是素質(zhì)?從思想層面來說,忘不掉的就是素質(zhì);從身體層面來說,一時改變不了的就是素質(zhì)。比如舉重運動員長期形成的粗壯的身體和四肢,一時難以改變。芭蕾舞演員的身體及四肢修長、腰細,同樣一時難以改變。這就是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
形成素質(zhì)的主要途徑是習慣,習慣強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素質(zhì)。
四、誠實守信習慣
民無不信不立,家無不信不睦,國無信不興。成功之道就在“恪守誠信”。誠信作為人類文化的道德范疇,它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橋梁。誠信是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絕不能因為當今社會有時出現(xiàn)“老實人吃虧”的現(xiàn)象而放棄。
據(jù)國內(nèi)某權威報紙調(diào)查,現(xiàn)代人平均每天會接觸到38個謊言。雖然善意的諾言是人生的點綴,能保護自己或朋友的自尊。善意的說謊者通過撒個無關緊要的小謊取悅他人,避免沖突,這在一些特殊場合是難免的,至于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利己的目的而編造的謊言,則要絕對避免。因此,我們要學會辨別惡意的謊言,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曾參殺豬教子之所以成為千秋佳話,就在于它的道德意義。雖然把一個正在長膘的架子豬殺了,在經(jīng)濟上造成了一些損失,但從教子誠信出發(fā),仍然是值得的。
學生誠信從考試不作弊開始,從平時不抄作業(yè)開始。只有講求誠信、嚴肅學風,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素質(zhì)過硬的學生。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立了自己的“榮譽體系”,每個學生都莊嚴承諾:“我以我的榮譽擔保,我沒有說謊、欺騙和偷竊”。這句誓言,造就了無數(shù)社會有用之材。
五、樂觀和快樂習慣
生活像面鏡子,你對他笑,它也對你笑;你對他哭,它也對你哭。
你把生活的攝像機對準事物(包括自己)的積極面,你就會笑,否則你就會哭。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滿面春風,有說有笑。老鐵著臉,開口閉口訓人,“眼睛一睜罵到熄燈”的父母,不僅自己活得累,還會影響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快樂是什么?
快樂是思想愉悅時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感受。并不是由個人財產(chǎn)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職業(yè)的貴賤來決定的。
人生是快樂與痛苦的交響樂,去掉痛苦就顯不出快樂了。有些父母一味地“給予”孩子快樂,自己去承擔一切痛苦,結果孩子并沒有感到快樂,因為他不知道痛苦是什么。
怎樣做一個快樂的父母呢?
(一)是想象快樂,對任何事物,對自己對孩子多想好的方面。
(二)是享受快樂,快樂來了全身投入享受快樂。
(三)是回憶快樂, 快樂去了, 經(jīng)常回味快樂,心里老是喜滋滋的。
(四)是縮短煩惱,煩惱沒來不提前去想;煩惱來了盡快把它送走;煩惱走了再不去回憶,把它“掃地出門”。
(五)是面對現(xiàn)實,即使自己損失了一只腳,比起四肢全無,卻又寫出暢銷書《五體不滿足》的日本青年乙武洋框不是幸福得多嗎?總的態(tài)度是“能改變的改變它,不能改變的接受它。”
有一位“快樂大師”,把“高興高興高高興,怎么那么高興呢!”的條子裝在抽屜里,天天讀,真的快樂起來。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