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再寫坑人的“高考體作文”了
2016-03-31 14:14:14新校長傳媒文章作者:葉凌宇
引題:我們的孩子花費了12年的時間來學習一種特殊的寫作方式:高考體作文。高考一完,12年的努力就此白費,因為這樣的寫作方式在真實社會中沒有任何作用。他們不僅荒廢了12年的心血精力,甚至還因此從一張白紙變成廢紙,再難學進去真正有意義的寫作方式。
高考體作文是什么玩意兒?
寫作是現(xiàn)代社會最基本的必備技能之一。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整整12年里,我們的學生都在反復學習寫作,老師都在教寫作。最后,我們要在高考作文里對這項技能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經(jīng)過12年的學和練,一些資質(zhì)聰慧的學生終于能夠在高考中寫出一篇辭藻華麗、感情充沛、氣勢恢宏的——“高考體”作文。
所謂高考體作文,就是指一種僅在高考作文中使用、離開了高考就再沒有任何意義的特殊文體。高考體作文有以下特點:
1、情感虛假。通篇抒情,風花雪月的陳詞濫調(diào),或者小資美文、無病呻吟的風格。
2、堆砌辭藻。華麗的言辭缺乏章法的堆砌在一起,大段的引用所謂好詞、好句,卻不知道在用這些詞句表達什么。
3、形式僵硬。尤其喜愛大段的排比,看上去氣勢恢宏的樣子。是高考體的分支,人稱“排山倒海體”。
4、邏輯混亂,思想淺薄。行文缺乏邏輯,沒有深刻的思想與分析能力。這一特點往往和前面的幾個特點結合起來:因為實在沒有思想可寫,所以就反復的在辭藻、形式上玩花樣。
5、套作,模板化。幾百萬學生都在用共同的內(nèi)容,仿佛《星河艦隊》里面蟲族生命體擁有共同大腦一樣。愛國的必是邱少云、董存瑞,不得志的就是屈原、蘇軾、陶淵明,國民性只知道康有為、魯迅,科學發(fā)明齊捧牛頓的蘋果和愛迪生的燈泡……湊幾個名人事例后,強行與題目聯(lián)系到一起就完了。
一段典型的高考體文字是這樣的:
“雨落無痕,點點驕陽散盡后,留在花葉唇間的,是淡淡的滋潤;錈o聲,輕飛漫舞中一場凋零的舞蹈,無聲無息融入泥土的懷抱,無法忘懷的,是來年枝頭上動人的新綠。你呢,是落雨,還是落花?是誰,拖著孱弱的身軀踏著芳芷走向了滾滾東流的汨羅江?從“三閭之臣”到“亡國大夫”,他又懷抱著怎樣的哀愁,那哀愁是否一如他懷中的青石那樣沉重呢?
……”
文字間充斥著做作的情感,辭藻堆砌,又故意在形式上頻繁換行分段,試圖體現(xiàn)出類似詩歌散文的優(yōu)美感。而實際效果確實云里霧里,不知道他想表達什么思想——亦或是根本就沒什么思想?
再比如這樣一段:
“如果說友誼是一顆常青樹,那么澆灌他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說友誼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那么照耀他的必定是心中升起的太陽。多少笑聲都是友誼喚起的,多少眼淚都是友誼揩干的,友誼的港灣翁情脈脈,友誼的清風灌滿征帆,友誼不是感情的投資,他不需要股息和分紅……”
這就是排山倒海體的典型。據(jù)說有不少學生專攻這種寫法,爐火純青,以至于竟然能夠以排比手法貫徹全篇,比喻、象征穿插其間,一邊文字華美著,不知不覺就湊滿800字了——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深刻的思想,只堆砌了800個浮華的文字。
而更可怕的在于,這種文章,經(jīng)常被評為高分甚至滿分作文。
高考體作文并不簡單
有趣的事情在于,上述的高考體作文寫法,并不是一種簡單、輕松的寫法。要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高考體作文,往往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
高考體作文的一個特征,就是文字浮華,辭藻堆砌——也就是說,你需要去刻意去學習和記誦大量的詞匯、成語,背下很多好句好文,這樣才能臨場發(fā)揮使用。
同時,高考體作文還要求你有很強的形式駕馭能力。以高考體作文的一個分支——排山倒海體來說,不僅要堆砌辭藻,還要以排比甚至對仗的方式去堆砌,那也是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一般人玩兒不來的。
另外,為了寫好高考體議論文,背誦名人故事是免不了的。顯然,背的越多,寫起來文章來越輕松?墒菍W生們又沒有能力去深刻理解和廣泛涉獵真實社會中的偉人事跡,于是便下了苦工把中學課本上,尤其是語文課本上的人物搜羅起來,幾百萬人一起歌頌李白杜甫陶淵明,膜拜牛頓伽利略愛迪生。
而且,高考體作文需要突出莫名其妙的強烈情感,學生們需要反復練習逼迫自己產(chǎn)生那些他們本不具有的空洞情感。如果實在無法做到,那就需要學會偽造文字,讓人以為你產(chǎn)生了那樣的情感——這已經(jīng)進入了操縱別人想法的心理大師水平領域了。
我們一定不要忽視了,高考是有強烈的方向指引作用的。當高考體作文的風格明確后,上游的中考和小升初也就迅速同化了。與小升初、中高考等終極大考對應的,是學校里的日常教學。在每周乃至每天的作文訓練里,學生就在反復的強化訓練高考體,絞盡腦汁的構思大段的排比句式,并在語文書上以波浪線勾畫出優(yōu)美的字詞描寫。
高考體作文,控制的不是高考那一天的喜怒,而是學生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的十二年人生。
高考體作文有什么作用?
我們都知道,教育需要讓學生能夠適應、融入乃至改造社會。如果說改造社會一個過高的要求,那么至少,我們的學生在學了十幾年的作文以后,應該能夠初步應付現(xiàn)實社會的寫作要求了吧?
于是我們不妨看看,在真實的社會當中,什么樣的文章才是真正有用的?
1、論文類
論文,即議論文,又可說是觀點和證據(jù)類文章,毫無疑問是真實社會中寫作的一個主流形式。不論是大學生、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論文,還是某個產(chǎn)業(yè)的投資分析報告,或者營銷部門的客戶心理分析,以及公司管理者的企業(yè)年度總結,都會應用到議論文,或者議論文的某種變體形式。
而議論文的核心,就在于分析和思考。議論文的最簡潔結構,就是“觀點+證據(jù)”結構。你先要提出某個觀點——也就是你的想法,然后通過事例、數(shù)據(jù)或者邏輯來證明它。這種文章,完全不需要你去大段的排比,而需要你的理解、分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對于這類的文章,文辭華麗是次要乃至根本無用的,重點在于思考能力。雖然高考體作文也有議論文的寫作,然而由于重心在于辭藻與形式上,思想便流于淺薄混亂。更由此,學生在平日的學習中,老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根本就忽略了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很顯然,高考體作文完全不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
2、故事類
當代社會的第二個主流文章類型,就是故事類文章,也可以說是記敘文。小說、劇本、電影電視劇等,不論在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發(fā)展還是文化影響力上,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東西,都可以歸結為故事類文章。
那么高考體作文的寫法,能否支撐學生進行基礎的故事類寫作?
同樣很難!因為故事類寫作:
第一強調(diào)真情實感,能夠打動讀者觀眾;
第二強調(diào)善于抓細節(jié),從細節(jié)處體現(xiàn)生活、體現(xiàn)獨特的思想;
第三強調(diào)靈活多變的寫作形式,比如《冰與火之歌》的多主線平行復雜進程,或者《盜夢空間》的多層迭代寫法;
第四強調(diào)把控觀眾心理,不論是寫作題材選擇還是故事情節(jié)設定等,都要有對人的心理、喜好的深厚理解。
很明顯,高考題作文,完全不能支撐學生進行故事型寫作。因為它鼓勵做作情感而非真實情感;鼓勵“主題升華”、家國情懷、價值觀的政治正確和從眾思想,而非獨特思想;鼓勵提前準備名人事例模板進行套作,而非靈活多變的寫作形式。至于把控和體悟觀眾的心理,本質(zhì)是一種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就更超出高考體的功效之外了。
3、演講、談判類
談判、演講是另一個主流的寫作類型。這種類型引用場合很多,大到美國總統(tǒng)競選公開演講,跨國企業(yè)合作的談判;小到工作崗位上發(fā)起一個討論,讓領導接受你的觀點,或者想要說服一個客戶購買你的產(chǎn)品,都屬于演講、談判類。
而演講、談判類文章或者口頭表達,其本質(zhì)是論文和故事類的文章的高難度綜合使用。當你演講和談判時,要么條理清晰、思想深刻、證據(jù)充實的說服別人;要么一個故事娓娓道來,以強烈的代入感、共情來打動別人。
很顯然,高考體作文訓練更沒有能力讓學生掌握這種復雜能力。
所以,非常悲劇的,當學生們進入大學或者社會后,他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盡管受過多年教育,勤奮學習寫作十幾年,但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寫文章!
如果他們沒有被這樣的沮喪直接打倒,同時又幸運的遇上了懂行的、負責任的大學和老師,或許能夠重新開始,從零開始學習寫文章,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嚴謹?shù)恼撟C自己的觀點,如何使用復雜多變的寫作形式和技巧,如何用細節(jié)、生活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基本上,他們到了大學才開始學習如何說人話!
另一些學生,即便到了大學都無法覺醒,因為大部分大學也不過是個象牙塔,離社會尚有距離,真實的社會要求并沒有傳導給學生們。等到大學畢業(yè),進入了工作以后,領導們的要求布置下去——給我寫個商品文案;給我準備個演講稿;給我寫個融資計劃書——這些學生立刻就懵了。當他們寫的東西被領導痛批一頓以后,才意識到,原來文章不是這么寫。
作文究竟該怎么教、怎么學?
作文究竟該怎么教、怎么學?我們不妨看看幾個案例。
一位華人將10歲的孩子帶到美國去上學,美國的小學老師給全班學生布置的作文題目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請每個同學寫一篇文章,介紹一下自己的祖先生活的國家。于是,這個10歲的孩子寫文章的題目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是一個中國國內(nèi)的作文教學,連碰都不會碰的題目。
那么這篇文章怎么寫,即這次作文教學的流程是怎樣的呢?老師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扒圖書館,上網(wǎng)搜索材料等,在大量的基礎資料中構建自己的觀點。一篇作文的練習時間不是60分鐘,而是整整一個星期。最后,這名10歲的華裔孩子寫出了一篇20頁的作文,并且嚴謹?shù)恼撐膶懽鞣绞皆谖恼伦詈罅谐隽藚⒖紩俊?br />
以同樣的方式,這位華裔學生還在老師的帶領下寫了你怎么看人類文化,你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等題目。
很明顯,這就是上面第三部分提到的,當今社會中能夠實際使用的第一種重要文體——議論文的練習?梢钥吹,議論文的練習,其核心不是字詞技巧,而是思考過程的訓練。也就是說,要寫好一篇作文,功夫應該在作文之外——正如這位小學生所體現(xiàn)出來的,功夫在于他扒圖書館、搜索材料、構建自己觀點的過程中,而非寫作技法上。
請注意,這是美國部分小學生的寫作教學方式。中國的高中生有過這樣的練習嗎?
這當然不是說中國的學生就是笨、膚淺,而是說,我們的教育在往哪個方向引導,學生就會往哪個方向走。
我曾經(jīng)教過一個10歲的小女孩寫作文——當然是中國的孩子。一開始,她的作文就是典型的高考體作文的小學版,堆砌文字,邏輯混亂。而且由于接受高考體訓練的方式不夠久,她經(jīng)常連400字的字數(shù)都湊不夠——畢竟要寫出大段的排比、對仗是有難度的。
我對她的作文教學很簡單。對于一個題目——《我應該如何對待乞丐》,我先讓她上網(wǎng)搜索了一些關于乞丐的資料,和她討論了乞丐乞討的幾種原因、乞丐的類型,并引導她思考分析如何對待特定類型的乞丐。
接著,我教給她最簡單的“金字塔寫作結構”——一種嚴謹?shù)恼撐膶懽鞣绞。當她理解了這個話題,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并初步掌握了金字塔寫作結構以后,自動就寫出了一篇超過1000字、有理有據(jù)的議論文。她當時只有10歲,小學四年級,但是這篇作文的水平卻超越了大部分中學生。
可見,真正的作文并沒有那么難,中國的學生也當然并不笨。
在整個過程中,搜索材料、分析、思考等流程占據(jù)了最大量的時間——2天,而具體的寫作只花去了區(qū)區(qū)1個小時而已。這就是古人說的“功夫在詩外”。甚至于,在一開始,我就根本沒把這節(jié)課當做作文課來上,而是一門分析和思考的課程,寫作只是這門課的副產(chǎn)品,最終卻取得了比傳統(tǒng)作文課更好的效果。
在另一個例子里,我教授一個初中的孩子如何寫出情節(jié)復雜的小說,這次作文教學持續(xù)了一個學期之久。我先讓他選擇幾本自己感興趣的小說深度閱讀,然后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教他怎么分析小說的構架和情節(jié)主線變化上——這就是培養(yǎng)他的觀察、抽象、概括、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當他初步掌握了這些能力以后,不需要任何的詞匯堆積、感情做作,就自然的寫了一篇不錯的中篇小說,并且得意地使用了三條情節(jié)主線齊頭并進的復雜寫作手法。
歸根結底,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中學生)的寫作訓練,核心在于思考,在于抽象、概括、分析、理解。雖然小學的初期確實需要一些字詞句段、敘述方式的基本功積累,但也決不能衍生成為無病呻吟、情感泛濫、邏輯混亂的高考體文章寫法。
這種無用的寫法不僅占用了孩子們大量時間、精力,還在長年累月的浸染當中,擾亂了學生的思考,讓很多學生逐漸失去了正常寫作的能力。這是中國語文教學的重大失誤。
我們不能指望學生自行領悟到這一點,自行糾正過來。因為懵懂的學生很容易被華麗的辭藻所吸引迷惑,認為這就是作文應該成為的樣子。那些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排比,猶如甜蜜的糖果一般,讓孩子無法獨立意識到它其實是有毒的。
正如家長必須給孩子把關,隔離掉大量美味而不健康的垃圾食品一樣,作文教學的糾錯與重建,也必須是老師和學校帶頭發(fā)起的。甚至于,它需要整個教育界來一場從上至下的徹底反省。
我不知道這樣的改革會有多遠,但我知道,當其他所有人還在謬誤中緩慢等待的時候,最早開始正確寫作方法練習的孩子,將會在迷惘的人群中顯得鶴立雞群式的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