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wǎng) > 高中教案 > 高三歷史教案 > 高三歷史教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教案》教學設計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三歷史教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wǎng) 2018-11-10 16:03:38

  【考點清單】

  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點知識:“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韓非子思想。

  2.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重點知識: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張,西漢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重點知識:掌握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重點知識: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主張

  【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一)背景

  1.經濟上,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經濟崩潰。而封建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xiàn)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xiàn)觀點各異的現(xiàn)象,加上新的統(tǒng)治階級還未樹立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3.階級關系上,“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ǘ┲T子百家

  1.概念:指在社會上形成的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莊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韓非子。

 。ㄈv史地位和意義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

  2.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爭鳴”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長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之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終于形成古代中國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側;道家學說構成了中國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儒學勃興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

  (1)政治思想:①“仁”為核心;②“德政”,即強調統(tǒng)治者以德治民;③主張“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2)教育思想:創(chuàng)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發(fā)展為“仁政”,進一步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通過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觀點;

  (3)主張“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5.道家、法家和墨家

 、倮献觿(chuàng)立道家學派

  a.唯心思想: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b.政治思想:無為而治;c.樸素辯證思想:萬物、社會是運動的,關系是相對的。

 、谇f子對道家學派的發(fā)展

  a主張:認為世界萬物是相對的。b.影響:道家學說構成了中國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

 、垌n非子對法家思想的貢獻

  a貢獻:以法治國,法、權、勢相結合;b作用:利于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c影響: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苣拥闹鲝埡陀绊

  a主張:第一,“兼愛”,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第二,“非攻”,譴責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第三,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第四,治國主張“尚賢”,反對任人唯親。b影響: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當時影響很大;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學

  1.背景

  (1)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但社會也潛伏著危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3)漢武帝的舉賢良對策為董仲舒闡發(fā)儒學思想提供了良機。

  2.特點: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 學體系。

  3.主要思想主張

  (1)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4.結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5.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評價

  (1)“春秋大一統(tǒng)”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tǒng)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著積極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應批判。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起了積極作用。但是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專制做法不可取,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3)“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帶有神學迷信色彩,應批判。

  (4)要求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減輕農民負擔,在當時有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對后世也有積極影響。

  (5)“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提倡孝道,對中華美德的發(fā)揚廣大起了積極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道德建設也具有深刻的啟示,但是宣揚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批判。

  (二)漢武帝措施

  1.措施:(1)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2)儒家壟斷教育;(3)興辦太學,各郡設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學

 。ㄒ唬┍尘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儒學面臨挑戰(zhàn);

  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3.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學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

  4.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他們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ǘ┏讨炖韺W:

  1.二程主張:①天理是萬物的本原,理先物后;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物皆有理,把知識、道理、天理聯(lián)系起來。

  2.朱熹主張:①天理是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②“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③編著《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3.影響:①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②三綱五常的綱常名教,嚴重地束縛了人的思想和生活;③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日本、朝鮮和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主張:①“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即“‘理”;②天地萬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2.王陽明主張:①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

  3.影響:①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②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ㄋ模┧蚊骼韺W的影響

  宋明理學在產生初期不為統(tǒng)治者重視,到明朝開始確立了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對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是積極的,對人的人格、氣質、品行、立志、責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所規(guī)定的“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摧殘、扼殺人性,壓制思想進步,消極影響是突出的。

  四.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時代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張

意義

政治: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封建統(tǒng)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

經濟:商品經濟發(fā)展,江南一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市民工商業(yè)者經濟實力增強,成為社會上的重要力量。思想:宋明理學日益束縛人們的思想,文化專制加強,科舉制度僵化,科技停滯。

 

李贄

(1)破除對孔子和儒家經典的迷信。(2)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強調人正當?shù)乃接,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去空談仁義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黃宗羲

(1)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的反專制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

 

 

顧炎武

(1)提出“經世致用”思想,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2)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質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2)物質是有變化規(guī)律的。(3)事物是可以認識的。(4)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啟發(fā)了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觀點有何異同【要點透析】

  (1)相同點:①背景: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zhàn)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②目的:維護本階級的統(tǒng)治。孔子以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為目的,孟子和荀子則是為了緩和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③性質:包含民本思想,體現(xiàn)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義性質。④內容:主張“仁”和德治,以德治國,施政以德。

  (2)不同點:在人性和倫理觀上,孔子主張“性相近”;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惡論”,并主張禮法并施,使人便善,與孟子主張有明顯分歧。

  2.聯(lián)系戰(zhàn)國到西漢時期儒學的發(fā)展,分析一定時期影響思想發(fā)展的因素。

  (1)發(fā)展

  a戰(zhàn)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善。

  b秦滅六國后。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

  c西漢時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對此全面肯定,并加以全面推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2)影響因素:a借鑒吸收其他思想中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b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需要;c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d.根植于群眾;e.思想家的個人努力。

  3.對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全面認識

  (1)背景:①漢武帝時期,“無為”思想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②土地兼并、邊界不寧、王國問題困擾西漢統(tǒng)治,西漢需要一種新的統(tǒng)治思想;③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造。

  (2)核心:“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3)特點: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

  (4)目的:給統(tǒng)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5)影響:①對當時的影響:對維護加強西漢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具有進步意義,適應了西漢社會的發(fā)展;②對歷史的影響:提出的封建倫理綱常,被后人奉為道德規(guī)范。把儒家思想神化,使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教育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4.比較理學與心學的異同點

  (1)相同點:同屬于唯心主義范疇,主張克服“私欲”,維護封建倫理道德,都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武器;

  (2)不同點:朱熹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第一位的,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是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反對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認為心即理,“心外無理”,主張“內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主觀唯心主義。

  5.明清儒家思想有何特點

  (1)反傳統(tǒng)、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贄,指出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等觀點,令維護名教傳統(tǒng)的士大夫十分驚懼。(2)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學風。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

  (3)提倡“經世致用”。他們主張為學應求務實,致力于社會變革,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6.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的異同

  17~18世紀的東西方出現(xiàn)了反封建的社會思潮,中國以三位進步思想家為主,法國以啟蒙思想家為主。

  (1)相同點:這兩種思想分別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制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深刻批判,即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點:明清時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民主革命產生的影響有限;而法國啟蒙思想徹底批判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神學,提出了“三權分立”等資產階級國家政治藍圖,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

  7.儒家思想發(fā)展的歷程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產生時期。孔子在思想活躍的氛圍中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戰(zhàn)國時期孟子、荀子改造發(fā)展儒家思想逐漸使用了社會需要。

  (2)在經歷秦“焚書坑儒”的沉重打擊之后,漢代的儒家思想經董仲舒改造,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逐漸得到自漢代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宋明時期,儒學有了新的發(fā)展,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經朱熹、王陽明等人吸收佛、道的思想,儒學更加理論化和思辨化。

  (4)明清之際,以黃宗羲為代表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和繼承,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5)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變革的先師,為維新變法思想制造歷史根據(jù),以減少變法阻力。

  (6)新文化運動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新道德,嚴重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

  (7)21世紀的今天,我國提倡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教育、傳承中華文明,都是對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