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水龍吟》教學設(shè)計(二)(2)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2018-11-22 10:46:08
。ㄒ唬┓治鲈~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是如何 抒發(fā)情感的?
明確: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明確: 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guān)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明確:( 1 )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jié),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點出登臨的地點、環(huán)境、季節(jié)。楚天:下面有注釋,代指南方的天空。緊扣登臨的地點。“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壯闊。“水隨天去秋無際”,江水悠悠之景。開頭兩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卻蘊蓄著深厚的情。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都知道,“秋”這個意象帶有悲的氣氛。這一開頭就用了兩個秋字。并用“秋無際”來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營造了一種“雄渾而不失清麗”的意境。接下來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遙岑:遠山。“遙岑遠目”這里的目:,作動訶,看的意思。詞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婦女綰束頭發(fā)用的器物,狀如沒有把柄的劍,這兒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婦女梳理的一種發(fā)型,將頭發(fā)盤旋成田螺形狀。這兒是用來比喻圓形的山岳姿態(tài)優(yōu)美。以玉簪螺髻來比喻遠山,既符合遠望的特點,也描寫出遠山的秀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這三句詞,按照今日的語言習慣來說,應(yīng)是,“遠目遙岑,玉簪螺髻,獻愁供恨。”這里用的是倒裝。在賞心亭上縱目眺望,遠處錯落有致的峰巒,形態(tài)優(yōu)美,像婦女頭上螺旋式的發(fā)髻和尖細狀的玉簪一樣。但這美景只是給詞人帶來了愁和恨。其實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是在獻愁供恨。詞人不說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說山的峰巒為自己“獻愁供恨”,仿佛峰巒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學生齊答:移情)對,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遠山上,使客觀景物帶上了主觀感情色彩,在寫景之中,便顯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幾句,從“楚天”寫到“遙岑”,由大入小,由遠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隨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巒,而峰巒為詞人“獻愁供恨”,所以下面筆鋒便轉(zhuǎn)向詞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寫作者當時的處境。樓,即賞心亭。“落日樓頭”是說夕陽斜照在賞心亭上。“斷鴻”,失群的孤雁,這里既借雁之哀鳴以渲染環(huán)境的凄涼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飄離失所的身世和孤獨寂寞的處境。“游子”,離家遠游的人,是詞人自稱。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別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達自己孤獨無依的處境。從字上面看,這幾句是說自己這個從北方來到江南的游子,黃昏時候站在賞心亭上,看到夕陽下落,聽到斷鴻鳴叫,不禁感到孤獨寂寞,內(nèi)心十分傷感。實際上這幾句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同學們覺得它會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對這幾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膽的講出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學你來講一下。是表現(xiàn)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點明時間是黃昏,一天將盡,“斷鴻”,點明季節(jié)是秋天,一年將盡。兩者都寫出時不我待,光陰虛度,未能利用少壯年華而大有作為。同時,詞人又以落日隱喻國家形勢,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斷鴻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報國而無所依歸。這句本是描寫景物,但作者也將“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國勢危殆,猶如搖搖欲墜的落日,因而觸景生情,黯然種傷神,為國勢擔憂。這三句是本詞的第二個層次,前兩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舉世獨立”的處境。
這種被壓抑的愛國熱情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說:“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吳鉤,春秋時吳國出產(chǎn)的一種鉤子,用來掛帳子或?qū)殑Φ。但舊時的注家認為吳鉤是吳國制造的一種彎形寶刀,后來就把吳鉤作為寶刀的代名詞。我們考試的時候,就按書上的來。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yīng)在戰(zhàn)場上殺敵,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辛棄疾在寫給陳亮的《破陣子》詞中說“醉里挑燈看劍”,也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把吳鉤看了”,則是從另一角度說自己空有寶刀,卻派不上用場,不能為國殺敵立功。作者描繪了兩個具體的動作,生動地展現(xiàn)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看了”,當看過、看完講,實際上包含著看了又看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動作。辛棄疾一遍又一遍地撫看著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閑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fā)泄,于是,他便“欄桿拍遍”——第二個動作。拍闌干即是借以發(fā)泄難以訴說的滿腔悲憤。但是,拍遍了闌干,也還是無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罷了吳鉤依然無濟于事一樣。不僅拍,而且拍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聵的南宋朝廷無人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心情,“無人會,登臨意”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fā)出的深沉喟嘆。
詞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現(xiàn)愛國忠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側(cè)重于寫景,兼寫由景物引起無窮的思緒。但“登臨意”的具體內(nèi)容并沒有明說,于是詞的下片就扣著“登臨意”三字去展開抒情和議論。
在上片中,詞人以飽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帶有強烈激情的動作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下片詞人又是如何抒發(fā)感情的?
明確:借典故抒情。
下片是具體申說“無人會”的“登臨意”,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歷史上的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下片十一句,用了三個典故,分四層意思。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