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一)
2019-01-02 19:53:27三好網(wǎng)
學習目標
1、了解《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及其用法、虛詞、特殊句式,舉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鑒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識積累
文學常識
《左傳》
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原名為《左氏春秋》,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蹲髠鳌返淖髡,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ㄇ?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
《左傳》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巨著。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長于記述戰(zhàn)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zhuǎn),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為優(yōu)秀的史書之一。
《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戰(zhàn)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zhàn)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馬遷及《史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他最大的貢獻是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對后世影響巨大。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秷笕伟矔繁戆琢怂麨榱送瓿勺约旱闹龆鴽Q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侗坎挥鲑x》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妒酚洝啡珪ㄊ炯o(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jīng)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字詞匯總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闕秦以利晉“闕”同“缺”,損害
5、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明智
6、秦伯說,與鄭人盟/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說”通“悅”,高興
7、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9、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恐懼
10、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堂
11、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12、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
13、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 “采” 通“彩”,色彩
15、距關,毋內(nèi)諸侯 “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使……進入
1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早些
1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隔閡
20、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否則
一詞多義
1、 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 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 頭發(fā)
2、故
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緣故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所以
鯫生說我……故聽之 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特意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作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fā)出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替、給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君王為人不忍 做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句末語氣詞,常用在疑問句中
4、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大行不顧細謹 顧忌,考慮
5、就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登上
軻自知事不就 成功
5、軍
沛公軍霸上 名詞作動詞,駐扎
從此道至吾軍 名詞,軍營
6、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道歉,謝罪。
乃令張良留謝 辭別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7、意
然不自意 料想、意料、估計
其意常在沛公也 心意、意圖
8、坐
項王、項伯東向坐 坐下
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舉
殺人如不能舉 副詞,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動詞,舉起
10、勝
沛公不勝杯杓 動詞,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勝 副詞,盡。
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夜縋而出夜:在晚上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向東
進兵北略地 北:向北
函封之 函:用盒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箕踞以罵曰 箕:像簸箕一樣
頭發(fā)上指 上:向上
持劍盾步走 步:靠腳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鳥的翅膀一樣
(2)名詞動用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沛公軍霸上 軍:駐軍
與鄭人盟 盟:訂立盟約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朝服:穿朝服
籍吏民,封府庫 籍:登記
沛公欲王關中 王:稱王
范增數(shù)目項王 目:用眼睛看
道芷陽間行 道:取道
2、 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動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鹤兒,變薄
刑人如恐不勝 勝:用盡酷刑
素善留侯張良 善:與……交好
(2)形容詞名用
越國以鄙遠 遠:遠方的國家
供其乏困 乏困:缺乏的東西
其人居遠未來 遠:遠方、遠處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沛公今事有急 急:危急時刻
3、動詞活用
。1)動詞作名詞
此亡秦之續(xù)耳 續(xù):延續(xù)
(2)動詞作狀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 馳:騎馬
4、數(shù)詞動用
且貳于楚也貳:兩屬
5、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退卻
闕秦以利晉 闕:使……受損失;利:使……獲利
拔劍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使……為王
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救活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從:使……跟隨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止:使……止,阻止;內(nèi):使……進入
6、意動用法
越國以鄙遠 鄙:以……為鄙,把……當作邊邑
既東封鄭 封:以……邊界
太子遲之 遲:以……遲
群臣怪之 怪:以……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