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鴻門宴》 9(2)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09 11:44:54
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翻譯理解全文
我設計的是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并歸納規(guī)律;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guī)律總結。兩個環(huán)節(jié)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淺易,并且是記傳性文體的典范,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說大部分內容比較易于理解和翻譯。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后涉及的情節(jié)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yǎng)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xiàn)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xiàn)象的詞語,并進一步得出規(guī)律,指導今后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xiàn)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兩點考慮:
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來形成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yǎng)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復習。
我的提示著重歸納了實詞“幸”“如”“舉”“謝”等,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學生填充相關內容,既是訓練又是歸納。
。ǘ┓治鋈宋锊糠帧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2、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fā)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著戰(zhàn)與不戰(zhàn)、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于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并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斗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會有怎樣的結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又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
4、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說說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為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ㄈ┛坍嫹椒ú糠。
由于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初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說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lián)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