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復習歷史全球航路的開辟
2024-11-08 16:24:43網絡整理
【插圖·新型航海圖】又名“波特蘭航海圖”。
【補充·新航路開辟】歐洲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方式;中央集權政府為遠洋航行提供了物力和財力保障;地理知識、航海和造船技術水平的進步。
【補充·英格蘭共和國】克倫威爾領導議會軍打敗王黨軍隊后,于1649年處死了查理一世,建立了英格蘭共和國。1653年,克倫威爾宣布就任“護國主”,共和國名存實亡。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共和國覆滅。
【補充·“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fā)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
【補充·《王位繼承法》】由威廉三世簽署生效,規(guī)定威廉死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繼承。安娜之后,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女兒的后裔漢諾威選侯繼承。從而,排斥了信奉天主教的國王復位的可能性。
【補充·《獨立宣言》】首次以法律文獻方式肯定“主權在民”原則,自由民主思想付諸實踐。
【補充·1791年憲法】確立了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和三權分立原則。新的制度:君主立憲制。
【解讀·史料閱讀】法國大革命的局限性:殖民擴張、奴隸貿易、民主選舉權。
【補充·熱月政變】1794年7月,推翻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政權的政變。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統(tǒng)治,宣告了市民革命的結束。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補充·霧月政變】1799年11月,拿破侖發(fā)動兵變。政變使拿破侖掌握了軍政大權,維護了大革命果實。同時,標志著拿破侖軍事獨裁的開始。
【補充·反對黨的價值】在成熟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中,反對黨發(fā)揮著對執(zhí)政黨的監(jiān)督作用,利于減少政府的決策失誤和腐敗現(xiàn)象。
【補充·農奴制】15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
【解讀·史料閱讀】內戰(zhàn)時期發(fā)表,利于贏得人心;對整個美國黑奴解放運動具有促進性作用。
【補充·軍國主義】概念:為了侵略擴張,瘋狂擴軍備戰(zhàn),把國家置于軍事控制下的黷武思想政策和制度。特點:殘酷性、反動性。
【影響·明治維新】經濟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實現(xiàn)了由落后農業(yè)國向先進工業(yè)國的轉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xiàn),農民的貧困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工業(yè)的發(fā)展。政治上,實現(xiàn)了由中央集權向君主立憲政體的過渡。憲法頒布后,藩閥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文化上,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播,社會面貌發(fā)生深刻變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國際上,擺脫民族危機,躋身于強國行列,為亞洲其他國家提供啟迪和經驗。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tǒng)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guī)砹顺林氐臑碾y。
紀,社會主義思想形成時代思潮,出現(xiàn)了眾多流派。
【插圖·童工】反映了工業(yè)革命期間,英國工人階級的勞動情況。
【補充·工人】由于婦女、兒童作為不熟練的工人進入工廠,工廠主迫切需要簡便實用的技術。
【補充·盧德運動】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fā)工人運動。
【補充·“新盧德分子”】在當代,反對工業(yè)化、自動化、數(shù)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人被稱為“新盧德分子”。
【無產階級·歷史舞臺】表現(xiàn):工人形成階級意識,擁有初步的政治綱領和斗爭目標。
【空想社會主義·來源】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
【空想社會主義·局限】未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fā)展規(guī)律;寄希望于少數(shù)人采取和平方式改造社會,反對暴力革命和階級斗爭;沒有真正認識到無產階級的力量。
【補充·“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6月,倫敦成立,是第一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國際無產階級的政黨。1852年11月,宣告解散。
【補充·馬克思】唯心主義者→唯物主義者;革命民主主義者→共產主義者。
【補充·古典政治經濟學】時間:產生于17世紀中期,完成于19世紀初。概念:代表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主張:經濟自由,反對重商主義和封建專制。
【補充·《國富論》】內容: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如果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干預,經由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影響: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補充·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補充·兩個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研究和分析歷史的基本方法);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
【插圖·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時間:19世紀晚期。
【解讀·史料閱讀】今后:1884年后;本議定書簽字國:在非洲內陸殖民擴張的國家;原則:共同占領。
【插圖·列強瓜分非洲】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子目·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分析其對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
【影響·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qū)客觀上受到了資本主義思想和工業(yè)文明的影響,推動了本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解讀·學習拓展】重建的使命:引入新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當?shù)厣鐣兏锱c發(fā)展。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