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 高考歷史:中西方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征二

高考歷史:中西方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征二

2024-04-27 15:57:24網絡轉載


高考

  六、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及其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勝利。

  1、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逐漸走向成熟,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國共兩黨的關系影響了中國的政局。

  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繼續(xù)曲折發(fā)展,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遭到了摧殘。

  3、思想上: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fā)展到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4、生活上: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初期,物質生活、交通通訊事業(yè)、影視事業(y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發(fā)展遲緩。

  七、民國時期中國的時代特征

  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特殊時期,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社會運行機制(包括社會生活等)都在急劇地發(fā)展、變化著,是這段歷史的總態(tài)勢和總特點。誠然,由于民國時期中國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社會在其轉型過程中,呈現了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社會的“沉淪”與社會的“進步”共生。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始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中國社會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沉淪”與“進步”共生的發(fā)展態(tài)勢。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君主專制王朝,但并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民國成立后的38年中,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后,中國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國史,實在是一部中國社會的沉淪史。

  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沒有能完全阻止中國社會向現代轉型的步伐。在與帝國主義抗爭的過程中,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封閉型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被打破,中國被迫開始了痛苦的現代化歷程。在中國逐漸融合于世界的過程中,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了。民國成立后的38年,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封建勢力遭到嚴重的沖擊,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資本主義性社會。一部民國史又實在是一部封建勢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資本主義的成長史。

  一方面由于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中國社會在一步步沉淪;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特別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力抗爭,中國社會在一步步轉向現代,“沉淪”與“進步”共生,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大特征。

  第二、“傳統(tǒng)”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并存。民國時期,是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這一特點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致使中國民眾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出現了“新”“舊”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在不斷涌現,另一方面是廣大的農村,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風貌。在衣著上,既有西服革履者,也不乏長袍馬褂者。在飲食上,當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嘗西點西糕時,更多的人仍不懂面包為何物。在居室上,當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時,更多的民居仍是傳統(tǒng)的青磚黛瓦。“傳統(tǒng)”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并存,是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另一特征。


  第三、多重統(tǒng)治區(qū)域的分立,使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呈現了多形式、多線條的發(fā)展姿態(tài)。

  民國時期,中國政局多變。無論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還是國民黨統(tǒng)治,中國實際上都未真正統(tǒng)一過。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各軍閥擁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轄范圍內,軍閥們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響著轄區(qū)的發(fā)展。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社會發(fā)展的態(tài)勢更為復雜。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中國出現了互相分立的三個區(qū)域,即中國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中國共產黨開辟的革命根據地和日本侵略者占領區(qū)。

  這是三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區(qū)域:在國統(tǒng)區(qū),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日本占領區(qū),完全是殖民地社會;在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則具有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由于統(tǒng)治區(qū)域性質的差異,各統(tǒng)治區(qū)域社會發(fā)展也呈現了不同的狀態(tài)。在國統(tǒng)區(qū),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壓迫,社會發(fā)展極其緩慢;在日本占領區(qū),由于尖銳的民族矛盾,社會在變態(tài)發(fā)展;在各革命根據地,由于共產黨實行反帝反封建政策,社會發(fā)生了飛速的發(fā)展。中國社會在多重統(tǒng)治區(qū)域內,呈現了多種發(fā)展態(tài)勢,這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又一特征。

  ★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1912-1916年)中國社會的進步與影響。

  1、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凱獨裁,反對袁世凱復辟。影響:民主共和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企圖。

  2、經濟方面:興辦實業(yè)。影響:“實業(yè)救國”成為社會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業(yè)出現短暫的春天;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3、文化方面:發(fā)起新文化運動。

  4、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

  八、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時期。有成就,也有教訓。

  1、政治上:建國初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破壞,人權遭到踐踏。

  2、經濟上: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文化上:與軍事和農業(yè)相關的科技發(fā)展較快,文化建設受到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教訓巨大。

  4、生活上: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社會生活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服裝體現了強烈的時代色彩。

  九、改革開放新階段——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

  1、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發(fā)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2、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從范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3、思想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十、西方文明的源頭——古代希臘羅馬史。古代希臘羅馬史(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其文化對近現代西方國家產生了深淵的影響。

  1、政治上:以雅典為代表的古代希臘逐漸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則被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成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淵源。

  2、法律上:古代羅馬逐漸建立了系統(tǒng)的法律體系和完整的訴訟程序,被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對近現代法制國家的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思想上:希臘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義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特點,是近代啟蒙思想的源頭。

[標簽:高中歷史 歷史考點 知識點]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高考


高考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