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政治知識點 > 高考主觀題答題方法

高考主觀題答題方法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8 21:02:56

  1.高考典型題分析

  如2002年高考文綜試卷第38題。

  38.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廣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qū)大規(guī)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些年,該地區(qū)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除傳統(tǒng)種植業(yè)外,還發(fā)展了養(yǎng)殖業(yè)、加工業(yè)等,湖區(qū)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qū)經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

  (3)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這種題的思路如下:

  (1)審題,通讀一遍以后,看設問分別從哪幾個角度發(fā)問,上題是從經濟、政治、哲學三個角度提問,第一問是從經濟角度,方向是“該地的經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帶著設問再讀材料,找信息點:“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圍湖造田,退耕還湖,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除傳統(tǒng)種植業(yè)外,還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加工業(yè),收入提高”這些內容都是經濟方面的,把它們寫在草稿紙上琢磨。

  (3) 整合信息

 、倨婕Z食——還有養(yǎng)殖等

  ②圍湖造田——生態(tài)改善

 、墼黾邮杖

  ④組織答案:a.洞庭湖區(qū)人民農業(yè)經營方式發(fā)生了重要轉變,即從過去的單一經營到現在的多種經營;b.政府加大投資,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使經濟增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c.湖區(qū)居民通過多種經營投高了收入。

  第2問: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的職能,這就要以材料中找出政府的作用。

  (1)提出信息:“該地區(qū)逐步退耕還湖,政府投資綜合治理,發(fā)展多種經營”。這些內容潛藏著政府多方面的作用。

  (2)聯系課本關于經濟職能的內容:制定政策或方案,協調經濟關系,部署重點建設傳播經濟信息;調節(jié)經濟;制定并執(zhí)行法規(guī),發(fā)展對外交流與合作。

  (3)教材內容與材料并篩選。

  (4)組織答案:a.統(tǒng)籌規(guī)劃,進行政策調整;b.直接投資,實現經濟調節(jié);c.推動經濟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

  第3問:是從哲學角度讀有什么啟示:

  這要求對材料從多個角度進行概括,一般從唯物論找到人生觀,用方法論來組織答案,也可用一些時政性哲理組織。答案如下:

 、侔l(fā)展經濟必須與環(huán)境保護相協調。

  ②人的認識要不斷深化。

 、垡匆(guī)律辦事。

  2.“體現類”主觀題的解法:

  “……是如何體現某某道理的”是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經常出現的設問方式,只不過近幾年未出來,但應該準備。此類試題的呈現方式一般包括背景材料(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和設問(一般表述為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現在某某觀點的?或者某觀點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作答中要注意的是不能籠統(tǒng)回答。一般可采用演繹法(觀點+材料)或歸納法(材料+觀點)。

  下面以2001年春季高考一試題為例,談談如何解答此類主觀題。

  例:根據醫(yī)學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一個醫(y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yī)生紛紛效仿,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輸血醫(yī)療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的醫(y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入血,產婦起死回生。醫(yī)學界再次興起輸血醫(yī)療熱,卻帶來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yī)生萊因茨坦發(fā)現了人類血型系統(tǒng),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思路分析:我們先把“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原則的內容分為四個子觀點,然后分別到材料中尋找出相應的事實。具體過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題 目 (材 料)

  實

  踐

  是

  認

  識

  的

  基

  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一次輸羊血成功,發(fā)現輸血可以治病救人。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從輸羊血到輸人血到直至最終解決輸血問題。

  (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從輸羊血成功到大量受血者死亡;從輸人血成功到帶來驚人死亡,直至成功解決輸血問題。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為救病人的生命而探求失敗原因而研究血型系統(tǒng)直至最終解決輸血問題。

  解答此類主觀題,要注意子觀點的收集一定要全面,否則就可以遺漏答案要點。如果子觀點能夠在材料中找到相應的事實依據,則都要整理形成答案;如果子觀點在材料中找不到事實依據,則要予以舍棄。解答此類試題,演繹法和歸納法都可以運用。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要求考生要有牢固的基礎知識,良好的審題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組織的答案要理論聯系實際,防止“兩張皮”(原理與材料相脫節(jié))現象;同時還要防止思維定勢。

  參考答案:(1)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fā)現輸血可以治病救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至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3)輸頭號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輸入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輸血醫(y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至終因發(fā)現血型系統(tǒng)而使輸血問題得到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4)為救人而輸血,并探討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fā)現人的血型系統(tǒng),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3圖表型主觀題:

  關于這種題型我已經強調得較多,這里不舉例。只講一般要點:

  注意:①表格的標題;②表格橫縱指標的變化;③表格后面的小字“注”的內容;④表格中特殊年份如1950年、1978年分別是指建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⑤表格之間的關系有這樣幾種:整體與部分、因果關系、前后相繼的關系,一分為二的關系;⑥一般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提出要求。

  4.解答主觀題的一般要求:

 、瘛,F在的考題一般以一到兩則材料為背景,然后發(fā)問,這種形式較多,因此解答主觀題有一般步驟:

 、逋ㄗx全題:幻讀。從材料到設問全部讀一遍,明確試題考查的內容及設問角度,做到心中有數。

  ㈡逐個認真研究設問,緊扣設問。明確每一個設問考查的內容及考查的學科知識范圍。這方面可參考前面講的關于考試說明四種能力培養(yǎng)的專題的第一、二種能力的講解。

 、鐜еO問認真研讀試題材料。有的時侯要把材料劃分出幾層意思;有的題要找準材料有幾個主體;在設問的指導下尋找關鍵詞、句。

 、栌藐P鍵詞、句折射課本或相關時政知識,篩選后確定知識。根據設問要求和材料內容回憶教材及時政知識中與本題相聯系的理論和知識都搜集出來,然后比較、分析、篩選,從而選定知識內容。最好是把它寫在草稿紙上,防止遺漏。

 、榻Y合設問,歸納課本或時政知識,考慮答案如何組織。

 、杲M織答案:這時最好在草稿紙上列個提綱,組織答案要注意以下幾點:

 、侔丛O問要求來回答。如2005年春季高考題第38題“都是市場惹的禍”這個題,答案的組織先回答“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然后說“這種說不完全正確”。這就承接了題目設問的要求。

 、谝羞壿媽哟侮P系。看2004年高考第38題第⑵問:說明中央公布“一號文件”的必要性。答案按:“農民增收緩慢和城鄉(xiāng)差忠距擴大和影響————國家具有組織經濟建設和得高人民生活的責任————一號文件的公布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這樣來安熱排 答案的。邏輯層次還有其它形式,如是什么、為什么、怎樣、有利、不利等,概述——分述——總述等。

 、垡眯蛱枠顺龃鸢傅膸讓右馑。

  ④要用新詞,要用關鍵詞,要用政治術語。因為閱卷的給分很大程度是看關鍵詞。

  ⑤卷面整潔,讓閱卷老師好認。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