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fù)習(xí)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2019年高考備考語文總復(fù)習(xí):文化常識(2)

2019年高考備考語文總復(fù)習(xí):文化常識(2)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18-10-17 22:44:25

  18,歷代作品并稱的有:

  (1)"風(fēng)騷",指《詩經(jīng)》和《楚辭》,因其中篇目《國風(fēng)》、《離騷》影響巨大而并稱。

  (2)"樂府雙璧", 北朝民歌《木蘭詩》和漢代樂府民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后者是現(xiàn)存最早、最長的敘事詩。

 。3)"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傳奇小說集的合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稱,作者馮夢龍;"二拍"是《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蒙初。作品題材廣泛,有對封建官僚丑惡的譴責(zé)和對正直官吏德行的贊揚,有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和對背信棄義、負(fù)心行 為的斥責(zé)。還有不少作品描寫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4)"四大古典小說"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5)"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家》、《春》、《秋》。

  七、古代文體

  1.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xué)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2.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墩衙魑倪x》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3.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段恼掠畜w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

  4.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xué)過明代文學(xué)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5.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淘谂粕希旁跁赣疫呌靡宰跃你懳慕"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6.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nèi)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yè)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7.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jié)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后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 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八、古代地理

  1、【中國】現(xi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2、【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3、【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6、【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7、【四!繀⒁"海內(nèi)"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冻啾谥畱(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8、【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fēng)》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9、【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哆^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10、【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 :"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殽之戰(zhàn)》:"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11、【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nèi)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biāo)準(zhǔn)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jì)》:"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

  13、【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度河Y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14、【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5、【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16、【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biāo)準(zhǔn)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7、【關(guān)東】古代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guān)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

  18、【關(guān)西】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

  19、【關(guān)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xí)慣上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稱為關(guān)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20、【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21、【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fēng)!读纸填^風(fēng)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fēng)回來",指北風(fēng)。

  22、【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23、【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

  24、【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蹲笾乙愎菔隆罚"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

  25、【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簡稱"輔"。

  26、【三秦】指潼關(guān)以西的關(guān)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27、【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shè)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哆^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

  28、【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赤壁之戰(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29、【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shè)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dāng)。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䥇^(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nèi)設(shè)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3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1、【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读赐鳌罚"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31、【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jǐn)?shù)線

專業(yè)分?jǐn)?shù)線

日期查詢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