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高考語文備考文化常識分類匯編:姓名稱謂(2)

高考語文備考文化常識分類匯編:姓名稱謂(2)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18-10-17 18:18:54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

 、"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點"指小黑點,"皙"指膚色潔白,"點"與"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shù)多的別號有時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四)謚號、廟號、年號

  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善貶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

 、俦頁P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zhì)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谂行缘。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內(nèi)遠禮曰煬

 、郾硗榈。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年號。

 。ㄎ澹└脑⒆鹛、徽號

  1.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2.尊號、徽號。"尊"為尊稱,"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枴H缣菩陂_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先生"。

 。┠挲g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 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后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孟子·盡心上》)

  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例如: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總角·垂髫 指幼年兒童。例如: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詩經(jīng)·氓》)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

  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笄(jī)年 指女子15歲。例如: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褵。  (白居易《對酒示行簡》)

  束發(fā)·成童 指男子15歲。例如: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項脊軒志》)

  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20歲。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送東陽馬生序》)

  而立之年 指30歲。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不惑之年 指40歲。[來源:學.科.網(wǎng)]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